2018年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13行政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题
1. 系统议程
【答案】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诀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2. 强制性工具
【答案】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是指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使用该工具,没有给目标群体留下多少自由决定的余地,具体的形式有: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3. 战略管理
【答案】战略管理可以理解为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的艺术或科学。战略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战略管理为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
(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关注全局而非局部,关注长远的利益而非当前的利益。
(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以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的宗旨便是利用外部机会和化解或回避外部威胁。
(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战略管理即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又关注经验、判断、感觉和直觉对于制定政策的作用。
(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由于组织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组织应该持续不断地关注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以便作出必要的调整。
(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内而外的管理哲学。主要表现为:向前看,寻找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新方式,从他人的或外在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
4. 零和对策
【答案】零和对策是一种完全对抗、强烈竞争的对策,它最初是著名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提出,后来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加以推广。在零和对策中,每次结局时,局中人的支付总和是零(或某个常数),一个局中人的所得恰是另一局中人的所失。简而言之,零和对策是指一方的所得,恰好是对方的所失。
有经验的决策者总是设法避免零和对策论的结果,而是采取以“双赢”,即双方均有利的策略来代替它。这样一方就不必失去对方所得的了。然而,在世界上,经济上的竞争者们都在一个有限的大饼上争夺自己的那一部分,零和对策论可以描述下列问题的特征:通过税收进行收入的再分配和补偿雇员工资的再分配。
而非零和对策,是既有对抗又有联合的缓和竞争对策。在非零和对策中,各选手的目的不完全对立,对策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候选手只按本身的利害关系单方面作出决策,有时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联盟。其结局支付总和是可变的,局中人可以同时有所得或有所失。非零和对策的多样性,与实际经济活动中的许多行为表现是一致的。
非零和对策与零和对策相比,非零和对策在经济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5. 描述统计
【答案】统计方法一般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指用归纳性的数值来概括一组数据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当统计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总体特征时,或当数据量比较小时,可以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描述统计是大量存在的。
6. 政策执行手段
【答案】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为实现政策目标、落实政策内容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中介途径与措施方法的总称。行政管理机构的实施活动依靠的不仅仅是该机构官员的态度和动机,以及外部的压力,而且取决于该机构所能获取的政策实施技术。可以说,政策执行手段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政策执行主体执行力的大小。行政执行的手段包括: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说服引导手段:⑤技术手段。
7.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金钱利益,或者公众或者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受到影响的某种利益。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
(1)具有“公共性”。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
(2)具有合理性。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
(3)具有正当性。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
(4)体现公平性。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
8. 信息不对称
【答案】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质上出现了差异。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生产者对产品的质量所掌握的信息一般要远远超过购买者。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必然要试图利用其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这种谋取利益的活动又往往会降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
二、简答题
9. 有效的公民参与系统有哪些要素构成。
【答案】公民参与取决于许多条件,一个有效的公民参与系统,必须包含几个相互影响的要素:
(1)公民的主体性。在一个社会的治理体系中,必须真正确立公民的主体地位,政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要有公民的同意。在一个公民不具主体性的政府里,公民参与必然是形式主义的。
(2)知情的公民。公民要具有参与公共事务处理的能力。一个参与的公民必须具备公共事务相关的知识与资讯,行政机关应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使公民具有获取信息的可能,具备参与的能力。另一方面,公民的态度十分重要。如果大多数公民都抱着政府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且非要做好的态度,则一切社会活动和公共管理便可大大加强。在某种程度上,政府的擅权跋启,唯有在公民对公共事务冷淡,在没有尽到控制责任的情况下发生。
(3)参与途径。参与需要参与途径,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公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那么参与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10.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答案】政府机构改革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经历了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五次较大规模的改革,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经验和教训归纳如下:
(1)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
①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中国在推进行政改革的进程中,十分注重从各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允许各地在遵循改革的总原则和总方针的前提下,在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方面因地制宜。中央政府则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实行分类指导,使改革更符合各地实际。
②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中国的行政改革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建设事业进行,无论是机构的精简,还是人员的调整,都服从发展经济运行的需要。同时,把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拥有真正的自主权摆在突出位置,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不断深化。实践证明,这是中国行政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