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843旅游学综合之旅游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843旅游学综合之旅游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843旅游学综合之旅游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11 2018年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843旅游学综合之旅游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20 2018年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843旅游学综合之旅游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30 2018年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843旅游学综合之旅游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43
一、概念解释
1. 国内旅游
【答案】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在本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进行的旅游活动。根据旅游者是否在所到访的旅游目的地停留过夜,将国内旅游活动进一步划分为过夜的旅游活动和不过夜的国内一日游。国内旅游优于出国旅游的方面主要有:
(1)国内旅游活动的发展总是先于出国旅游
①国内旅游活动的旅行距离一般相对较短,因而旅途所需时间较少;
②旅游费用较低;
③基本不存在文化和语言障碍;
④不涉及办理繁杂的旅行手续等。
(2)国内旅游需求的发展领先于出境旅游需求,面向国内需求市场的国内旅游业务也相对比较容易发展。
2. 旅游资源
【答案】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能够拉动旅游者来访的吸引力本源;
(2)表现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某一或某些事物同以它为核心所形成的活动环境有关:
(3)某一事物作为旅游资源的地位不是永恒的,它会随着对旅游者吸引力的消失而不再是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
3. 旅游业
【答案】(1)旅游业就是以旅游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概念性定义的特征:
①这一定义是一个需求取向的定义,而非供给取向的定义;
②界定标准是基于相同的服务对象,而非基于相同的业务或产品。
(2)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实为客观的存在。旅游业的特点是旅游业不像传统产业那样边界
分明,旅游业产品的提供以及旅游业产出的构成涉及多种传统产业的情况。旅游企业在涉及旅游业务方面的共同点是其顾客都是旅游者,其业务的开展都是通过各自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去满足同一市场即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4. 旅游承载力
【答案】旅游承载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严格的意义上,旅游承载力指的是,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的环境质量和来访游客的旅游经历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程度的下降这一前提之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接纳的最大游客活动量。通俗地理解,旅游承载力也可以是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的环境质量和来访游客的旅游经历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程度的下降这一前提之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接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
5. 旅游动机
【答案】旅游动机是指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意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或者是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的心理动因。旅游动机是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包括旅游者身体、文化、社会交往、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动机。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心理需要有两种:即探新求异的积极心理和逃避紧张现实的消极心理。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除有个人需要的动机和学习、态度、知觉以及人格等心理因素外,还有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年林、性别、社会阶级和微社会群体等外部因素。
6. 旅游收入
【答案】旅游收入是指在某一给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实现的直接收入。旅游收入通常细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两个指标,含义如下:
(1)国内旅游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国内某一特定地区在给定时期内因接待国内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实现的直接收入。
(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是指给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接待入境来访的国际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实现的直接收入。
二、论述题
7. 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者的最新界定有何特点?
【答案】在旅游统计工作以及旅游者统计口径的界定方面,最为晚近的国际会议由世界旅游组织于1991年在加拿大的涯太华召开。
(1)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者的最新界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居民是指在短期(不超过一年)出访他国之前,已经在本国连续居住了至少12个月的人。 ②国际游客是指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
③国际“旅游者”是指到一个小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停留时间至少24小时,但至多小超过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某种从所到访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游客。
④国际“一口游游客”是指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并且未在所到访国家住宿设施内过夜,主要访问日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游客。
(2)会议所取得的成果
①与会各方一对旅游活动的定义取得了一致意见,即“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短期(历时不超过1年)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的旅行活动以及在该地的停留访问活动”。根据这一定义,凡从事符合上述条件之活动的人皆可界定为旅游者,从而都应纳入旅游者的统计范畴。
②与会各方一致同意将“游客”这一概念作为整个旅游统计系统的基础概念。在旅游统计中,游客可划分为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无论是国际游客还是国内游客,在旅游统计中都可进一步划分为(过夜的)“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
8. 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的产生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问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增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并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2)随着产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开始形成之际,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而产生。
(3)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9. 旅游活动有哪此基本特征?
【答案】旅游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旅游活动由旅行活动和逗留活动两大部分组成:
①旅行活动指的是旅游者在其惯常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往返,以及在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往来的空间转移活动;
②逗留活动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期间开展的生活和访问活动。
(2)异地性
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前往异国他乡开展的旅行和访问活动。换言之,旅游活动的异地性使其有别于人们在惯常居住地的地域范围之内开展各种旅行活动。
(3)暂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