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810艺术理论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 .

【答案】揭:高举。

2. 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答案】“虽”,虽然,连词。古代汉语中与“然”组合,表示“虽然这样”。

3.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答案】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

4. (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屡次,多次。

5. 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

【答案】介词,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6.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答案】(1)体:肢。

(2)勤:劳。

(3)五谷:稻、黍、稷、麦、菽。

7.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答案】隐:心里难过,可怜。

8. 观其辟丸也 .

【答案】躲避。后来写作“避”

9.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答案】衣()褐:穿粗毛编织的衣服。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答案】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际指秦伯本人。

二、名词解释

11.《康熙字典》

【答案】《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十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12.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13.词义的更替

【答案】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三、分析题

14.按顺序写出上古三十韵部的名称

【答案】古韵三十部是针对上古音中的古韵进行研究所作出的分类,其各韵部名称及分布如下表:

15.分析下列各組繁簡字在古書中的意義和用法有何異同。

(1)餘、余

(2)才、纔

(3)醜、丑

(4)谷、穀

(5)麵、面

【答案】(1)餘:饶也。从食余声。余:语之舒也。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在于:“餘”常用作地名、国名等等,而“余”常用作第一声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2)才:才能; 能力。纔:方,始; 仅仅。

二者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才”多作名词,而“纔”则主要作副词使用。

(3)醜:丑陋,厌恶。丑: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作地支使用。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醜”和“丑”是两个字,除作地支和时辰用“丑”以外,都不能写作“丑”。现在“醜”字简化为“丑”。

(4)谷: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穀: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各自指代对象不一样,故而用法也有很大区别。

(5)麵: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面:脸; 面见,面对。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麵”单纯地指面粉。而“面”用法多样,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还可以作副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