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错误。
(1)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之间的关系,这种职业关系同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因为师生长期相处衍生出某种私人关系。现代社会提倡的是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关键既不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在于以学生为中心。
(2)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虽然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冲击和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传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这种师生关系会在教育上导致对学生的放任,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
(3)“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把教育实践的要求等同于师生关系的要求,根据现代社会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得出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也同样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结论,失之简单、机械。
2.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力一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十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2)题中的观点仅仅把教学看成是实施智育的途径,忽视了教学同时还是实施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基本途径。即使作为实施智育的途径,教学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受,还包括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
3. 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
【答案】错误。
(1)集体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关系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为了集体”的教育。
(2)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是一种“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并“为了集体”的德育模
式,除提倡集体主义实施“为了集体”的教育外,还特别强调通过“前景教育”等培养集体,以及“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平行影响原则”。
(3)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所倡导的集体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核心内容,但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还包括了集体教育的手段、方法、途径、原则等。
4. 原始社会末期,教育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
【答案】此观点正确。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氏族公社末期,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形成最初的部落显贵。这些显贵把权力和财富集中在手里,不断增强其特权,逐渐垄断丁文化教育。
(2)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存在,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转为劳心者成为可能。从政治需要来看,伴随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的逐步转化,培养劳心者成为官吏的需求与日俱增。
(3)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也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前者是教胃子,后者是教百姓。两者都是施教,然而,一是专门教育,一是社会教育,教育的目的、内容都不相同。对不同等级实施的教育,势必造成它们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教育的早期分化,还使教育设施开始呈现出等级差别。《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把庠分为上、下,安排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显示一定等级。这种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二、简答题
5. 《大学》在教育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战国末至汉初儒家学者论述“礼”的著作汇编,是儒家学派分化后又趋融合的产物。《礼记》中有不少内容与教育有密切关系,还有一些篇章是直接记述或论述教育的,《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自程朱之后,《大学》便从《礼记》中分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宋元以后的封建教育都以“四书”为基本教材。《大学》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提出了大学教育的纲领
《大学》中把大学教育的纲领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目的在于“明明德”,就是使人们先天的善性得到明复和发扬,这属于性善论的观点。善德既明就要做“新民”,并且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所谓“至善”是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其实质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是对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最明确的概括和表述,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基本上就是贯彻这条纲领。
(2)《大学》确立了大学教育的程序
《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这是根据大学教育的纲领,完成修己治人的教育目的的一套完整程序或步骤。按照儒家的观点,修己是治人的前提,治人是修己的目的,这就是封建教育的实质。
在八条日中,修身是中心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修身,只有完成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根据各自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在教育上产生了两人派别。宋明理学主张格万物、知天理; 陆王心学主张格吾心、知心性。一派强调读经书、道问学; 一派强调静省思、尊德性,两派主张对教育发展影响极大,这成为研究宋明以后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问题。
6.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答案】他所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学而不厌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刻考虑的是不断进步。
(2)温故知新
孔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3)诲人不倦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教师
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孔丘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精神。
(4)以身作则
孔丘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小仅有言教,还有身教。他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道理来自社会实际经验,不仅对道德教育是适用的,而且也具有普遍意义。
(5)爱护学生
孔丘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他对学生寄予厚望,与学生休戚与共,同时也受到学生们的尊敬。
(6)教学相长
孔丘己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7. 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答案】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贡献。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他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各方面都给子耐心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教育谓之“全人生指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