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之管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虚拟运作

【答案】(1)虚拟运作的定义

在企业管理中,虚拟运作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方法或管理模式。

(2)虚拟运作特点

①虚拟运作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②虚拟运作本身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完整的过程;

③虚拟运作是动态的、知识联网式的协作;

④虚拟运作中的虚拟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

2. 权变管理理论学派

【答案】权变管理理论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形成的一种管理学派。“权变”即权宜应变之意。权变理论认为企业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一切都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

(1)权变管理理论学派的思想

①权变理论认为,计划的制定必须首先分析环境和组织的重要变量,计划的形式要适合当时的情况,计划目标的模糊性和灵活性是有用的;

②在设计企业组织结构时,要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受外界影响又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的开放系统;

③企业领导方式应随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权变管理理论学派与系统管理学派的关系

权变管理理论学派与系统管理学派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权变理论就是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系统观点为了解一切组织提供了普遍的模型,权变理论则承认每个组织的环境和组织内部各子系统都各有其特点,并为具体组织的设计和管理提供依据。

(3)权变管理理论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关系

权变管理理论学派同经验学派也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所不同。经验学派研究的重点是各个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是个别事例的具体解决办法,然后才在比较研究的基础卜作些概括。而权变理论学派的重点在于通过大量事例的研究和概括,把各种各样的情况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给每一类型找出一种模型。

3. 沟通

【答案】(1)沟通的定义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与理解,即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沟通的目的是激励或者影响人的行为。

(2)沟通过程包括的四个要素

①信息源,又称为信息沟通的发送者,是指沟通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送者。

②信息内容,即沟通的内容,组织中沟通的信息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包括正式沟通中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沟通中的内容; 既包括书面的内容,也包括口头的内容。

③信息的接受者,即沟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一方。在沟通的不断循环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的身份会不断改变,特别是在双向沟通中。

④沟通渠道,即信息交流的通道。不同沟通渠道的沟通效率是不一样的。

(3)沟通的意义

①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②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③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4. 计划

【答案】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这项行动安排工作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仟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我们有时用“计划工作”表不动词意义上的计划内涵。因此,计划工作是对决策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并对选好的目标提供一种合理的实现方法。

5. 知识工资

【答案】知识工资是指一个员工的工资随着他能够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知识工资增加了公司的灵活性和效率,因为公司需要做工作的人会越来越少。但要贯彻这项计划,公司必须有一套高度发达的员工评估程序,必须明确工作岗位,这样工资才可能随着新工作的增加而增加。

6. 学习型组织

【答案】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指由于所有组织成员都积极参与到与工作有关问题的学习、识别与解决中,从而形成了具有持续适应和变革能力的一种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员工们不断获取和共享新知识,并有意愿将其知识用于制定决策或做好他们的工作。学习型组织能认识和适应环境,进而能动地作用于环境。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

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7. 职务轮换

【答案】职务轮换是指通过横向的变换,使员工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职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专业分工过细带来的弊端,使员工有机会承担多种工作任务,学会多种工作技能; 另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使员工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情况,培养更广阔的工作视角,为员工今后的发展和升迁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简答题

8. 管理者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防止信息畸变或信息失真,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管理者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防止信息畸变或信息失真,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包括:

(1)传播主体的干扰。在组织中,传播主体可能为了私利,故意歪曲、扣压信息,报喜不报忧; 或者受自身理解与表达能力、心理状态的影响,无法正确把握信息的内涵,无意中造成信息的失真; 或者由于工作能力低下、人浮于事、办事拖沓,一方面不能及时处理信息,造成严重积压; 另一方面又不善于识别、判断信息的价值,可能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投入传播,而把有价值的信息丢在一边。

(2)传播渠道的干扰。组织的信息传播渠道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对于内部的正式传播渠道,如果机构庞杂、层次繁多,上层管理者的信息往下传播时,每经过一个层次,信息就要受到该层次管理者的一次综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传播出去,这样不仅导致传播速度慢,而且每一次综合和理解都不可能保证信息完全不变。组织的信息传播系统不健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办事推曦等,也会影响传播速度,造成信息传播中断。

(3)客观传播障碍的存在。客观障碍主要有自然语言的障碍、学科专业知识的障碍、传播技术迅速更新造成的障碍等。自然语言的障碍包括外国语言、方言的障碍:学科专业知识的障碍是指对学科专业的不熟悉可能会妨碍有关主体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因为有些信息在表述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某些学科专业知识; 现代传播技术更新很快,来不及学习与掌握也会构成障碍。

9. 在目标管理中,作为任务分配、自我管理、业绩考核和奖惩实施的目标应具有什么特征?

【答案】在目标管理中,作为任务分配、自我管理、业绩考核和奖惩实施的目标具有如下特征:

(1)目标的层次性。组织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的体系,从广泛的组织战略性目标到特定的个人目标。这个体系的顶层是组织的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层次是组织的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组织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组织的总目标和战略,总目标和战略更多地指向组织较远的未来,并且为组织的未来提供行动框架。这些行动框架必须进一步细化为更多具体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案。在目标体系的基层是分公司的目标、部门和单位的目标、个人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