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615马克思主义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商品经济
【答案】商品经济是指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3. 扬弃
【答案】扬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4. 剩余价值率
【答案】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或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到资本家剥夺程度的表现。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乘J 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5. 经济全球化
【答案】(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就开始在全球范国内进行组织,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萌芽。到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则大大加快了。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表现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3)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二、论述题
6. 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并说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科学技术在当代之所以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广泛地应用于社会领域,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2)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②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离开了知识分子,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文化教育的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四有”公民的培育,都只会是一句空话。同时,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7. 试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
【答案】(1)劳动二重性学说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_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一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在质上是小同的,因而在量上也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相联系。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劳动二重性与马克思经济学的关系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
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一重性学说有关。
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8. 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通过改革可以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我国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定了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
(1)关于改革的对象。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2)关于改革的目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关于改革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二是共同富裕。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4)关于改革方法。邓小平认为,
①改革要有秩序、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
②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其他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
③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先有一个改革的蓝图,然后再着手进行改革。
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三、材料题
9. 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案】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质,它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