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615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自命题)之教育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A. 示范性
B. 长期性
C. 复杂性
D. 主体性
【答案】A
2. 随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施行,中国经学教育制度正式建立,其标志是( )。
A. 设置博士
B. 守师法家法
C. 建立察举制
D 创办太学
【答案】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掌握了解程度。这道题很多人都会选A ,原因是没有彻底理解四个字,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施教机构系统和管理系统。博士在汉代是指太学的正式教师。所以,只是设置博士是肯定不能标志一个教育制度的形成的,肯定是创办了公办学校才能标志教育制度的建立。太学,是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是月大文教政策之一,其他两项分别是,独尊儒术,重视选十。其实就是:重儒,育士,选士。而建立察举制度就是建立了一个考试制度,而不是教育制度。
3.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发展顺序依次为( )
A. 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B.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C. 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D.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答案】B
4. 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的决定战后英国教育发展基本方针和政策的教育改革法案是( )
A. 《巴特勒法案》
B. 《巴尔福教育祛》
C. 《费舍教育法》
D. 《福斯特教育法》
【答案】A
,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于1944年【解析】《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年教育法》
提出,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它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互相衔接的初等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法案确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费舍教育法》于1918年颁布,主张废除初等学校的学费制等,它的颁布对于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巴尔福教育法》于1902年颁布,该法主张设立地方教育局,赋予地方教育局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等权利。《福斯特教育法》于1870年颁布,该法案要求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等,它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这就要求大家对法案的主要内容和法案的意义非常的熟悉和了解。
5. 以所掌握资料中的参考文献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检索文献的方法是( ) 。
A. 顺查法
B. 逆查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检索文献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顺查法:是按照时间范围,以所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是按照由近及远,有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和新课题的研究。引文查找法:是以己经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综合查找法:是综合上述方法以达到检索的目的。
6.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教育的基本精神是( )
A. 教育为长期的战争服务
B. 群众教育第一
C. 注重教育的正规化建设
D. 生产教育第一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特点的掌握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执行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政策,把教育事业作为抗战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在一切为了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指导下,将干部的教育工作作为根据地教育的重点。
7. 近年来,一些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这种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研究的( )。
A. 经验一分析范式
B. 社会批判范式
C. 途释一理解范式
D. 复杂思想范式
【答案】D
【解析】复杂思想范式是和世界的多样性、随机性、组织性、突变性、无序性等概念相对应的一种研究范式。复杂性思想关注随机性,不确定性,偶然性,潜在性,正是这些系统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客观世界变得复杂,使思维主体本身要具备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复杂性思想)去面对世界自身的复杂。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正是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思想范式。
8.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
A. 去除人欲
B. 获取天理
C. 博通百家
D. 求得功名
【答案】A
【解析】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
,人欲减少,天理就会被明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
白,而不是获得的过程,“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的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欲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就是去恶。而在王守仁看来,“心即理”就是说,人心本就有含有所有的理,不用向外寻找,只要向内心去除蒙蔽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天理,不用获得。这道题的B 选项错就错在“获得”两字上,这两个字有向外索取,而获得,所有,是错的,不用向外寻找,而是明自己的内心。因此,答案选A 。
9. 西欧中世纪大学所设学科一般为( )
A. 文科、法学科、医学科、神学科
B. 文科、理科、医学科、神学科
C. 文科、理科、法学科、医学科
D. 文科、理科、法学科、神学科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掌握程度。最初的西欧中世纪大学只设医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