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718美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美
【答案】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各种活动中的感性显现。他是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社会美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大方面。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操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外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3. 移情说
【答案】“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的。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4. 优美
【答案】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市美主体与审美客休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5.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
【答案】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6. 形式教育
【答案】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美指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 美的形式是审美对象的外部表现形态和内部结构方式。形式美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美的形式则与美的内容意蕴紧密相连,难以分割。
7. 反思判断力
【答案】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8. 直觉即表现
【答案】“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子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二、论述题
9. 举例说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学说。
【答案】(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先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潜能和价值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之父”。
(2)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关于人的七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由下而上依次是:
第一层,“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或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
第二层,“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避免危险等,引申涵义还包括社会安定、生活保障等; 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人渴望在家庭、亲戚、朋友、单位、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在给予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中享受温暖;
第四层,“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尊敬,胜仃工作、事业有成,从而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赞扬等;
第五层,“认知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求知、探索、认识和理解等,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内在动机,认知和好奇心分不开,人的认知天性推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
第六层,“审美需要”,包括对于对称、均衡、秩序、完美等形式美的追求等。马斯洛是第一位把审美需要当作人的基本需要的心理学家;
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人特有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它是金字塔的顶尖,是人的所有基本需求中最高的目标,也是完满人性的体现。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各种需要的满足。马斯洛认为,各种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将会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
(3)人的潜能和价值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从生物进化论和比较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就是人的内在价值。潜能得到发挥,也就是价值得到实现。
(4)“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追求目标,它强调完满的人性,强调以生物学为依据的人的本性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完满的人性”主要指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这些潜能的充分发挥就被称为“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的一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和决心,都有着积极的创造性,对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很少失望、焦虑、恐惧、悲观的情绪,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获得创造的乐趣,同时在创造性工作中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更全面地享受生活,自然地发挥着全部生理、心理功能,他们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发展潜力与实现潜能的需要。
(5)“高峰体验”
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自我实现”的重要特征便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时的一种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会感到欣喜若狂、销魂落魄、如醉如痴,它是人的存在最完美、最和谐、最幸福的一种境界。高峰体验的时刻,人有一种反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极度欢乐,人的心胸仿佛豁然开朗,体味到宇宙、人生的无穷奥妙,仿佛进入了天堂,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达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高峰体验”来自于创造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来自于科学发现和伟大的灵感,来自于爱情与异性的结合,来自于人与大自然的交融,更来自艺术创作活动与审美欣赏活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