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信息技术是如何促进媒介产业的融合的?
【答案】在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光缆、无线通信、广播电视、印刷、通信等不同技术的融合。
(1)媒介产业与新技术产业、电信产业之间的相互并购,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产业融合后媒介产业的价值链(见图LO-2}o图10-2产业融合后媒介产业的价值链示意简图
(2)在媒介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的过程中,通信产业也将产业的触角伸到了内容领域。在电信业的增值业务中,为中间用户提供计费服务、特色服务和广告,为终端用户提供语音服务、信息处理和信息娱乐。工T 、通信和媒介产业的融合,如图10-3所示。图10-3工T 、通信和媒介产业的融合示意图
2. 传媒无形资本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
【答案】无形资产,是指由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和影响力的资源。其中主要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商誉。
(1)传媒无形资产的组成部分
①特许经营权
很多传媒机构以特许经营权吸收了巨额社会投资,壮大了传媒机构实力,进而在市场经营中提升了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
②名称、商标、品牌
传媒机构的名称通常在主管部门登记并获得唯一性保护。传媒名称、商标、域名具有占有权、排他权、转让权。
③著作权
即版权,是由于作者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而依法产生的权利。④网络
传媒拥有点线面并行辐射、纵横交错的网络,拥有更加庞大的受众群,拥有更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形成了一张无形的人际网络、企业网络。
⑤影响力
传媒影响力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为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所打上的“渠道烙印”。
⑥人力资源
传媒的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以及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媒体重要的人力资源,也是媒体重要的无形资产。
(2)传媒无形资产的内在联系
在所有无形资产中,知识产权是评价传媒机构的竞争力与创新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名称权、形象权等。知识产权包括财产权利、精神权利,它不但能使所有者获得人身权利,如名誉权、荣誉权、署名权、商誉等,也能使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3. 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是什么? 怎样理解“传媒产业的价值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答案】(1)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
①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不对称性越加剧,争夺注意力资源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但是,单纯的注意力资源凝聚并不足以产生对目标受众群体乃至社会的影响力。
②急邃变动的社会现实,呈爆炸态势的海量超出了人们头脑中“文化地图”的有效定义范围,人们强烈地需要专业人士为那些超出自己经验范围的新闻事件提供有关确定其意义方位的“文化地图”。要求媒体从总体的联系和结构上把握新闻事实,把新闻事实“还原”到其现实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发展中去。
③提供特定信息和情绪体验的媒介内容产品,本质是塑造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意志。就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而言,广告与媒介内容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2)关于“传媒产业的价值本质是影响力经济”的理解
①学者喻国明认为,传媒对于市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其所凝聚的那群具有某种社会行动能力的人了解社会、判断社会乃至做出决策、付诸实践的信息来源和资讯“支点”。换言之,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并且这种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②无论是媒介内容还是广告,其本质都是通过特定的传播过程凝聚起相关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再把这种注意力资源转换为社会行动或者消费层面的影响力。
4. 请解释超级明星的高收入现象。
【答案】相对其他普遍工作而言,超级明星这一职业对人先天条件的要求如此苛刻(譬如漂亮),以至于有可能成为超级明星的人并不多。所以,超级明星总是供不应求,甚至在某一点上,超级明星的供给达到极限(表现为供给盐线变为垂直),工资收入自然也就高起来了。
(1)明星们拿到的工资很大一部分是经济租金。
①经济租金是从事某份工作所获得的收入超过除此工作之外最好工作所得收入的部分。②假定某著名电影明星年收入100万元,如果不做演员,他可从自己所能从事的其他劳动中拿到的最高工资为50万元/年,那么该电影明星的经济租金便为50万元。
(2)级明星现象(极受关注、高收人等)还与传媒市场的两个特点密切相关:
①传媒市场上每位消费者都希望消费最优秀(或最受欢迎)的生产者所提供的物品; (2)传
媒市场上最优秀(或最受欢迎)的生产者所提供的物品可以相对便宜地卖给消费者。
②传媒产品特点之一是高生产/复制成本率,亦即“第一份”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复制成本,生产出第一份电影拷贝花去1亿元,但复制一份拷贝的成本可能不到1元,将1亿元成本分摊在无数拷贝上,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就会很便宜,普通人支付得起。
(3)传媒业降低投资风险的需求亦助长了明星的产生及明星的高收入。消费者口味千变万化,媒体产品的市场风险难以预料。面对如此高的风险,投资者降低风险的一种选择是根据工作人员以往表现和声望来决定投资。
5. 传媒投资被称为“资本与智慧的共舞”,试搜集一些传媒投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资本合作伙伴判别、合作机制构建、退出机制设计等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剖析其成功与失败的深层原因。
【答案】(1)资本合作伙伴判别
①及格线原则
根据自己的媒体类型、行业特点、发展目标、经营模式、竞争格局等变量因素设置引入资本的及格线,考量投资方的资本实力。
例如,北京的报业市场,1998年《北京晨报》创刊时,仅以1500万元的资金就成功地占据了北京报业第三的位置,而仅仅两年后,当《京华时报》要想达成这一市场目标时,资金“门槛”己经升到了5000万元左右。据估计,未来一两年内,试图进入北京主流报业市场的资金门槛会进一步提升至1亿元以上的水平。
②战略目标契合度原则
媒体投资是一个长线项目,首先要分清投资方究竟是“投资”还是“投机”,其次是了解投资方进入传媒产业的战略动机,寻找媒体的长期发展战略与投资方战略之间的契合。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投资传媒都包含着各自的需求和目的。可以把这些需求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a. 荣誉需求
这种投资在前几年比较多见,如企业老板为了获得某种政治身份或荣誉投资传媒,也不求什么资金回报。但随着投资人的行为趋于理性,这种投资已经越来越弱化。
b. 传播需求属意媒体的传播作用,例如企业需要宣传或树立品牌,它投资传媒,利用媒体的传播功能来推介自己的产品。
c. 利益需求
即看中媒体的所谓高额盈利前景,这种投资目前在传媒市场上占据大部分。
d. 产业链扩充需求
这也是目前投资媒体比较常见的类型,例如新东方教育集团投资创办《新东方英语》,杂志本身也是其教育产品的一个载体。
e. 战略扩展需求
即从企业战略出发,整体介入传媒行业,其投资特点是投入巨资、长期进入并一定要在行业内做到行业领先地位。
③互补性原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