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受众定位

【答案】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是指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受众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是宽窄适度,范围适中。媒介清晰、准确的受众定位是有着认真、细致的筹划、设计过程,最关键的步骤是在正确的定位原则指导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2. 新闻出版自由

【答案】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称“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传递和报道自由、出版发行自由和批评自由。最早提出“出版自由”口号的是17世纪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1789年法国制定《人权宣言》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言论出版自由为公民的基本权利,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二战后,美国学者和报人提出社会责任理论,即立足于新闻自由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基础上,坚持享有新闻自由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 知识沟

【答案】知识沟是蒂奇诺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即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进而产生了知识沟。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4. 新闻的“共同兴趣”

【答案】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而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新闻的共同兴趣是建立在受众对当前变动事实的共同关心的基础上,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提倡共同兴趣会把阶级性丢掉。任何一种大众新闻传播工具,不管宗旨、目的是什么,它想要存在下去,就必须考虑受众的共同兴趣。

5. 集约化经营

【答案】集约化经营就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人、才、财和产、供、销的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率。对于传媒业而言,集约化经营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全球传媒集团有两大类型:①单-的传媒集团,属于专业化集团,把报纸或广播电视做深做细,尽可能做到极致。②混合多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公关等,属于多种媒体的分工合作,协同作战。

6. 长尾理论

【答案】“长尾理论”是研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和处理“冷门”商品的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其含义是,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即企业的销售量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

二、简答题

7. 简述李普曼对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案】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1)一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

信息环境并非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还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2)“刻板成见”(stereotype )

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8. 《大公报》是什么时候由谁在创办的? 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后提出了什么办报方针? 《大公报》什么时候与国民党决裂?

【答案】(1)《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

(2)《大公报》的创办时间:1902年创办于天津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①英敛之主持阶段创办初期,是一份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②王邓隆接办阶段之后,变成一份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后来由

③由新记公司接办阶段,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④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阶段。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己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针:

①“不党”,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纠弹之”。

②“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③“不私”,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④“不盲”,指不“随声附和”、不“评低激烈,昧于事实”,以此形成它的特色。“四不”方针体现该报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

(3)大公报与国民党决裂

《大公报》曾一度支持过国民党的内战政策,1948年后因立场有所改变受到当局迫害,重庆版一度被强行接收。

①“九一八”事变以前,《大公报》的政治立场经历开始的自由主义立场,到公开发社评表示拥护与赞助国民政府建设,是因为自清末以来,国内缺乏真正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权威。权威的真空状态延续了军阀之间的棍战和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国民政府以自身军事、三民主义和经济的优势,使得《大公报》对其抱以统一希望,并希望国民政府通过政治、经济、司法、军事、外交诸方面的改革,增前自身的权威。

②“九一八”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迫切需要有能力的领袖,能整合全国的精神和物质力量以一致抗日。蒋介石以其政治、军事和三民主义标榜的优势成为“领袖权威”。《大公报》的政治立场转向支持以蒋介石为国家政治中心。

③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张季莺曾以中共党员身份先后到香港,做争取王芸生转变对国民党立场的工作,逐步解除王芸生对共产党的疑虑,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香港《大公报》的立场逐步转变,和国民党反动派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