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802经济学二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设a 、b 两个消费者消费x 、y 两种产品。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均为u=xy。消费者a 消费的x 和Y 的数量分别用x a 和Y b 表示,e 消费者b 消费的x 和y 的数量分别用x b 和Y b 表示。(x a =10,y a =50,x b =90,y b =270)是相应的埃奇握斯盒状图中的一点。试确定:
(1)在点e 处,消费者a 的边际替代率;
(2)在点e 处,消费者b 的边际替代率;
(3)点e 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吗?
(4)如果小满足,应如何调整才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
【答案】(1)在点e 处,消费者a 的边际替代率:
(2)在点e 处,消费者b 的边际替代率
(3)点e 如果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需满足条件
,所以点e 不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a , b 两个消费者可以通过交换x 、y 两种产品来实现帕累托改进。比如说,消费者a 可以用4个单位的y 产品与消费者b 交换一个单位的、x 产品,这种交换或者说调整显然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a 、b 两个消费者可以不断调整x ,y 两种产品的消费量,直到达到
此时实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2. 土地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
【答案】土地供给曲线垂直不是因为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是(或假定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为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任何一种资源,如果只能(或假定只能)由于某种用途,而无其他用处,则该资源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一定垂直。
在分析土地供给曲线时,假定土地所有者是消费者,其行为目的是实现效用最大化,即如何将既定数量的土地资源在保留自用和供给市场这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如果假定不考虑土地所有者自用土地的效用,则自用土地的边际效用等于0,从而效用只取决于土地收入而与自用土地数量大小无关。
效用总是土地收入的递增函数,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就必须使土地收入达到最大,而为了使土地收入最大又要求尽可能地多供给土地。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土地为既定的,例如为,故他将供给量的土地——无论土地价格R 是多少。因此,土地供给将在的位置上垂直,如图所示。
。 。 ,但是由(1), (2
)可知此时,
土地的供给曲线
3. 某著名景点对外地旅游者收取100元票价,而对当地居民收取20元票价。试分析其为什么采用差别价格?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有效地执行该政策?
【答案】(1)垄断厂商价格歧视分为三种: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根据每一个消费者购买每一单位的产品所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来逐个确定产品销售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制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则是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2)景点对外地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收取不同价格属于三级价格歧视,景点管理者将市场分为外地市场和本地市场。由于旅游业本身的特点,外地游客的价格弹性显然要小于本地游客,从而为差别价格政策的出台创造了可能性,当对这部分游客收取较高价格门票时,需求量也不会减少很多。一般来说,执行差别价格有以下几个条件:商品需求曲线要向右下方倾斜; 市场可以分割为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顾客等级; 不同市场的相同商品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
4. 什么是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案】(l )局部均衡是指在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个产品市场或单个要素市场存在的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和研究许多实际问题。一般均衡是指包括所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存在的均衡。一般均衡理论的创始者是瓦尔拉斯,该理论强调各种市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联系和区别
①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联系
局部均衡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对于研究商品经济中每一个市场和相关市场之间在价格、需求、供给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都是建立在效用论和生产论基础上。两者都是以均衡作为出发点,认为均衡是市场经济常态,而把不均衡看作对均衡的一种暂时偏离。
②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区别
局部均衡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的区别在于:局部均衡理论研究单一市场的均衡状态,一般均衡理论研究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状态。
5. 说明纳什均衡与纳什定理的基本概念。
【答案】(1)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任何一个博弈者在其他参与者的策略给定的条件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所以,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2)纳什定理的含义是:对于任何一个个人参与的非合作博弈(零和或非零和博弈),如果每个参与者都只有有限策略,那么一定存在至少一个纳什均衡解。
6. 在货币政策博弈中,博弈双方货币当局和工会的策略分别是:是否增加货币供给和是否提高工资。其支付矩阵(用货币测度的好处)如表所示。
表货币政策博弈
说明:
(l )单期静态博弈的结果。
(2)根据跨期博弈讨论“规则”及其信誉。
【答案】(l )单期静态博弈的结果为(增加工资,增加货币供给),这是一个纳什均衡,对应的支付为(2,2)。
工会增加工资,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政府得益为2; 政府不增加货币供给,政府得益为l 。工会不增加工资,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政府得益为8; 政府不增加货币供给,政府得益为6。因此,无论工会增加工资与否,政府的最优策略都是增加货币供给,于是可以肯定政府会增加货币供给。 面对政府增加货币供给,工会的最优策略就是增加工资。所以,在货币政策博弈中,单期静态博弈的结果就是,政府增加货币供给,工会增加工资。此时政府、工会得到的支付都不是最大的。 (2)在动态博弈的条件下,参与者的策略选择是相互影响的,由于博弈参与者的行动有先有后,后行动者又能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为,其间就会产生一个可信性问题。后行动者可以承诺采取对先行动者有利的行为,也可以威胁先行动者,以使先行动者不得不采取对后行动者有利的策略。承诺与威胁就存在一个可信性的问题。
在跨期博弈中,如果政府和工会信誉良好,且与工会约定不增加货币供给,工会不增加工资,一旦一方违约另一方必然采取相反的策略,这样会使得双方选择(不增加工资,不增加货币供给)的策略组合,此时的支付组合为(6,6)。一旦有一方(如政府)擅自违反约定增加货币供给,则在以后的博弈中,工会很难再相信政府的承诺,不论政府如何保证不会增加货币供给,工会都会选择增加工资的策略组合,即政府的信誉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因此博弈双方良好的信誉有利于摆脱“囚徒困境”,但信誉是脆弱的,一旦受损又将陷入使双方都不利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