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721文学评论写作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鹊桥仙》“纤云弄巧”
【答案】《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北宋秦观的词作。《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传说。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在这里,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2. 文学批评
【答案】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3. 思无邪
【答案】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4. 尽善尽美
【答案】“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文道一贯
【答案】文道一贯是朱熹倡导的文学观点。他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
枝叶,二者不能分开,反对“文以贯道”。主张人们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随道的产生而产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产物。他强调道外无物,也就是强调道外无文。他坚决反对道自道、文自文的看法。
6. 诸宫调
【答案】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它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己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7. 《左传》
【答案】《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8. 建安风骨
【答案】建安风骨是对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俊爽刚健风格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二、简答题
9. “金圣叹”小说批评中的“因缘生法”是什么意思?
【答案】(1)“因缘生法”的含义
“因缘生法”语出释典,是佛教缘起论的基本组成观念,用以解释宇宙、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因缘和合而世间万事万物生起。“法”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概括。“因缘”则指生起法的内外原因。金圣叹将这一佛理用来论文,意在表明文学创作也是人内在精神活动的外化,种种的法皆源自文“心”。
金圣叹在小说批评中提出了“因缘生法”这一典型人物性格塑造的审美见解。如同严羽以禅宗喻诗,成为我国诗歌美学的一种方法一样,金圣叹以佛教的龙树之学来说明小说美学。龙树《中
论》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因缘”在佛教中指的是产生结果的直接和辅助原因。“因”是直接原因,“缘”是辅助原因,“法”指事物。“因缘和合,无法不有”的“和合”又是指的协调。当“因缘和合”后,任何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说把握了事物的因缘条件,就能把握住对象。
(2)“因缘生法”的意义
①“因缘生法,一切具足”
用“因缘和合,无法不有”、“因缘生法,一切具足”解释人物性格的塑造,复杂的疑题便迎刃而解。小说家大可不必为写“偷儿”而去做“偷儿”,他只需研究“偷儿”产生的“因缘”条件,就能够了解和掌握“偷儿”的特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幻化为描写对象,就能塑造出传神逼真的艺术形象。“深达因缘”,就是将人物形象性格的依据了然在胸,从而也就能刻画出人物性格了。换上金圣叹的另一说法就是“审知其理,而睹天下人之面……彼万面不同,岂不甚宜哉! ”对于第二十回宋江杀阎婆惜,金圣叹赞赏道:“宋江之杀,从婆惜叫中来; 婆惜之叫,从鸾刀中来,作者真己深达十二因缘法也。”
②“法”是有意味的形式
金圣叹的“因缘生法”另一方面是指出文章也要遵循一定的“法”。文章亦有法,文章有它的特有的形式规范、行文技巧。金圣叹以“精严”二字来概括。“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是也”,字法句法是语言层面的修辞之法,章法是各故事段落间相互配合、巧妙安排的技法,部法相当于结构。这样金圣叹既有探幽索微,又有整体把握。
10.修辞立其诚。
【答案】(1)“修辞立其诚”的出处及含义
出自《易传》。“修辞”,即立言,指撰文著书等立言行为。《易传》认为言辞是人们内心活动、品德性格的体现。“诚”要求著书者做到真实无妄、不欺骗,还可引申为规律、真理等。“修辞立其诚”对于撰文著书者来说既是一个基本要求,又是一个很高标准。
(2)“修辞立其诚”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①“修辞立其诚”的内涵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求作者在撰文著书时要有诚心,说心里话、真心话,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落在纸上的文字一定是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不能作伪说假话、写谎言。其次,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要求撰文著书时求真理、立真理。这涉及对“诚”的理解。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这里作为“天之道”的“诚”,在朱熹看来是“天道之本然也”,也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立其诚”要求作者在撰文著书时不仅要说心里话、真心话,而且还要保证至少是争取让自己说的心里话、真心话有真知灼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