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形式训练说所涉及的迁移本质上是( )

A. 水平迁移

B. 垂直迁移

C. 特殊迁移

D. 一般迁移

【答案】D

【解析】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如注意记忆知觉想象和判断等,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增加力量,如记忆的官能通过记忆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就从这个学习中得出一个态度观点,所以认为推理和想象的官能则通过推理和想象的训练而得到增强。所以,可见迁移本质上是说一般迁移。

2. 1959年,美国科学院召开了改进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会议,从而掀起60年代以加强基础学科教学、编写新教材、注重学科概念与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所体现的教育思潮是( )。

A. 改造主义教育

B. 要素主义教育

C. 结构主义教育

D. 永恒主义教育

【答案】C

【解析】结构主义教育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3. 西周家庭教育中,从几岁开始就出现男女有别的教育? ( )

A.7岁

B.8岁

C.9岁

D.10岁

【答案】A

4. 体谅模式使用诸如“有人在乘车时不停的跟司机说笑话,接着可能发生什么? ”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活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

A.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B.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C.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D.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估计人际行为后果

【答案】B

【解析】体谅模式由英国的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首创。体谅模式认为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认为教育即学会关心。

5. 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 )

A. 人才思想

B. 教学思想

C. 师道思想

D. “性三品”思想

【答案】C

6. 清朝时,成为当时支配学术界、教育界的一种潮流的是( )

A. 训话学

B. 考据学

C. 实证学

D. 自然学

【答案】C

7.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关于该时期教育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B. 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C. 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D. 男女教育还没有区别

【答案】D

8. 为了收回教育权,1925年中国政府公布了( )

A. 《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

B. 《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

C. 《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

D. 《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答案】A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杳了对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的重要举措的掌握程度。近代,帝国主义通过教会学校对华文化侵略进一步加深、加剧,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教育是拯救中国的手段,所以,对中国的教育主权不断的重视。起因于教会学校阻挠学生的爱国行动,许多学生退学表示抗议,得到很多人支持。运动不断扩大。其中,中华教育社与1924年7月召开的年会上讨论了余家菊提议的《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同一年10月召开的年会上通过了《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取缔外国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两个议案。为了收回教育权,192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的文件。

9. 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戊学制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清末政府正式开始建立近代学制的考查。进入20世纪,清政府被动开始系统的教育改革,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学制,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新式学堂。1902年正式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法案,又称“壬寅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12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壬戌学制“六三三制”是民国时期颁布的。

1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选项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

A. 自我实现的需要

B. 自尊的需要

C. 认知的需要

D. 审美的需要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