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813综合考试(西)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战国时期著名的“下学宫”是当时( )的宫学。

A. 楚国

B. 齐国

C. 赵国

D. 魏国

【答案】B

【解析】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程门附近。

2. 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传教士们也将中国介绍到欧洲,他们不仅翻译中国的典籍,还著书专门介绍中国,其中法国人杜赫德(Jean Baptistedu Halde)的( )是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A. 《中国历史》

B. 《中华帝国志》

C. 《中华大帝史》

D. 《中国通史》

【答案】B

【解析】法国人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志》,也于1735年在巴黎印行,成为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此书的第一卷记述各省地理和历朝编年史,第二卷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第三卷介绍宗教、道德和医药等,第四卷则专门研究满、蒙、西藏、朝鲜。后来轰动欧洲的《赵氏孤儿》就收在《中华帝国志》之中。

3. 六朝是指先后定都于南京的六个王朝,下面哪个王朝不属于六朝。( )

A. 东晋

B. 刘宋

C. 萧齐

D. 北齐

【答案】D

【解析】在南方,东晋之后为宋、齐、梁、陈几个短命的王朝,均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公元534年,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都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魏都于长安。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都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

4. “心学”认为“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集大成者(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A. 王守仁

B. 朱熹

C. 周敦颐

D. 陆九渊

【答案】A

【解析】王守仁,可以说集心学之大成。他的哲学,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

5. 古代科举殿试及第的十人称为( )。

A. 状元

B. 进士

C. 贡生

D. 秀才

【答案】B

【解析】殿试举行地点在今故宫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主考,有时只设御座,而由钦命大臣宣读考题,清代一般由亲王担任。应试者必须是贡士,考中者才是进士。

6. 与梅兰芳同属于京剧“四大名旦”的是( )。

A. 周信芳

B. 盖叫天

C. 马连良

D. 荀慧生

【答案】D

【解析】京剧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水平。在表演风格上分成京、海两大流派,其中著名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于1927年北平《顺天时报》评选中被誉为“四大名旦”,是各具风格特色的旦角表演艺术家。其中荀慧生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7. 甲骨文发现地是( )。

A. 洛阳

B. 安阳

C. 信阳

D. 荣阳

【答案】B

【解析】“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的,出土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8. 下列哪个人物没有出使西域( )。

A. 张骞

B. 班超

C. 郑和

D. 班同

【答案】C

【解析】郑和明代初年入宫为太监,后归燕王朱棣,因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赐姓郑,升为内官监太监,深受朱棣信赖,被委以出使海外的重任。郑和及其副手王景弘受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扬帆远航,并没出使过西域。

9. 西藏在( )时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

A. 唐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B

【解析】公元1279年元朝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沿袭至今的省制,其中新设立岭北(蒙古)、辽阳(东北)、甘肃、云南四行省,西藏也在此时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

10.铁观音是一种( )。

A. 乌龙茶

B. 绿茶

C. 红茶

D. 花茶

【答案】A

【解析】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发明于1725-1735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七泡余香溪月露,满心喜乐岭云涛”。

11.图画文字产生后开始出现(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端。

A. 楔形文字

B. 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