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研究院620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考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2.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 )。

A. 能力归因

B. 努力归因

C. 运气归因

D. 任务难度归因

【答案】B

3. 4~20岁的个体脑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即表现出两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5~6岁左右,第二次发牛在13~14岁左右。而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的思维进行研究,发现5~6岁和13~14岁是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加速期。由此,可以看出( )。

A.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B.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C.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D.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问接决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答案】B

4. 小学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过渡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 )。

A. 三年级上学期

B. 三年级左右

C. 四年级上学期

D. 四年级左右

【答案】D

5. 试图论证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心理学家是( )。

A. 耶基斯

B. 阿特金森

C. 勒温

D. 麦克里兰德

【答案】D

6. 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

A. 裴斯泰洛齐

B. 夸美纽斯

C. 詹姆斯

D. 赫尔巴特

【答案】A

【解析】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在两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7. 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这种对矛盾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展出的优秀品质是( )。

A. “胜任力”

B .“忠诚”

C. “希望”

D. “意志”

【答案】A

【解析】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

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同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

8. 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A. 联结阶段

B. 认知阶段

C. 自动化阶段

D. 熟练阶段

【答案】B

9. “学会如何学习”的实质是( )。

A. 学会在适当条件下使用适当策略

B. 掌握科学概念与原理

C. 掌握大量言语信息

D. 形成学习兴趣。

【考点】学习策略的实质。

【答案】A

【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10.阅读理解策略是( )。

A. 单一性策略

B. 综合性策略

C. 元认知策略

D. 解决问题策略

【答案】B

二、简答题

11.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有哪些

【答案】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有以下特点:

(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