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845中国古代文学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舌尖音
【答案】舌尖音指舌尖顶住或者接近门齿、齿龈、硬腭而发出的辅音,包括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和舌尖后音。舌尖前音有z 、c 、s ,舌尖中音有d 、t 、n 、l ,舌尖后音有zh 、ch 、sh 、r 。
2. 腭化
【答案】腭化是语音同化现象的一种,指舌面音以外的辅音发音时因受高元音影响,舌位抬高,舌面靠近硬腭使发出的音成为舌面音或具有舌面音色彩的现象。腭化使气流通道变窄,增加擦音成份,塞音腭化后常带有塞擦音色彩。如北京话[n]、[l]等声母在高元音[i〕之前时,就会产生愕化现象。在历时平面,普通话的3个舌面音声母两套声母受高元音[iy]的影响而腭化演变来的。
3. 互补
【答案】互补是语言里音与音之间的一种重要关系,是考察一个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的根据。如果两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互相补充,这称作“互补关系”。音素在一个语言中的互补关系主要体现为组合条件的不同,特别是音节中的语音组合条件。互补的音素,如汉语的
英语的
同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语音的互补关系是具体语言中归纳音位的重要原则之一。
4. 语言的社会变体
【答案】语言的社会变体是指社会方言。这种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和语言变体,就是社会方言。社会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用词方面。社会中的人群由于年龄、性别、职业、阶层、阶级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较为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间的交际相对稀疏,从而不同言语社团内部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社团的独特的语言特点。
5. 语素
【答案】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语音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例如,“马”是单音节语素,“葡萄”和“歇斯底里”是多音节语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例如,“石头”中“石”是词根,“头”是词缀。
,,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如果彼此语音相似,它们就会被语言社会当做就是古汉语
和
二、填空题
6. 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叫做______。
【答案】双语现象
【解析】双语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指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它不是个人使用双语的现象,这种现象由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和外语教育而产生。
7. 语素属于语言中的______。
【答案】语法层面
【解析】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素和语素组成更人单位是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属于语言的语法层面。
8. 词可以分为语法词和______,后者指主要用于指代物质、
【答案】词汇词
【解析】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9. 语言发展有两个特点,一个是______,另一个是______。
【答案】渐变性; 不平衡性
【解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的变化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10.洋径浜只有______形式。
【答案】口头
【解析】“洋径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
三、简答题
11.思维有哪些类型? 它们与语言是什么关系?
【答案】(1)思维的类型
思维一般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
①动作思维。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时,通过对现场情景的直观感知来控制和调整动作的思维。这种思维所凭借的思维工具是现场情景。
②形象思维。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意象,并对这种意象进行想象等加工处理的思维。形象思维所凭借的思维工具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反映之后所呈现的形象。
③抽象思维。是运用某些抽象的符号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关系等进行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的思维。抽象思维的工具是抽象符号,其最主要的工具是语言。
(2)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相互依存。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人们固定和保存思维的成果。
抽象思维的成果是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些理性认识的成果主要靠语言固定和储存。即使是形象思维的成果的储存往往也依赖语言。并且思维所产生的成果也需要语言来表达,语言帮助思维工作的同时,又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12.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
【答案】语法意义与语法范畴的相同和不同表现如下:
(1)相同点
语法意义是反映词语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的高度抽象的意义的,性、数、格、人称、时、体等范畴意义也是反映上述方式和功能的。
(2)不同点
①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称为“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②语法范畴就是词形变化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的类。
四、论述题
13.“这本书看了三天”和“这本书看了三天了”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学习汉语,常常感到汉语的语法规则太活,不好琢磨,甚至有人认为汉语是落后的语言,而汉人学习西方语言,也不习惯它们的变格、变位,感到它们的结构牵丝攀藤,重复而又麻烦,甚至有的人认为汉语是最先进的语言。对这些问题,你怎么看?
【答案】(1)两个句子在意义上的不同
“这本书看了三天”和“这本书看了三天了”在意义上的不同是:
前者陈述一个已完成的事件,即“看完这本书用了二天”; 后者具有延续性,即意思是“这本书已经看了三天,还要过几天才能看完”。前者表示动作的完成,后者表示动作的延续。
(2)对语言先进性的看法
①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范畴,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语法范畴的语言个性很强,不能用一种语言的语法范畴去硬套另一种语言。由于语法范畴必须有词形变化的形式体现,而汉语缺乏形态,严格地说也就没有语法范畴。所以,汉人学习西方语言,不习惯它们的变格、变位,感到它们的结构牵丝攀藤,重复而又麻烦。
②汉语的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所以十分重视语序和虚词,主要通过这两种语法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首先,词序不同,表达意义就不同。例如,“我喜欢他”、“他喜欢我”。其次,用不用虚词和用不同的虚词,意思也完全不同。例如,“看书”“看的书”。此外,汉语语法还有一些其他特点:繁多的量词; 庞杂的补语; 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等等。正是由于汉语的规则太灵活,西方人学习汉语才会感到困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