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之中国近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江南大营
【答案】江南大营是指清政府在天京城外建立的军营。1853年3月,钦差大臣向荣尾追太平军至天京城外,4月移扎孝陵卫,始建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呼应。此后三年中,该大营清军多次堵截太平军东进,进攻天京和太平天国其他城市,给太平军以很大威胁。1856年6月被秦日纲、石达开等一举攻破,向荣败逃丹阳,旋死。1858年1月,江南提督和春在孝陵卫重建江南大营。1860年5月,太平军再次击溃江南大营清政府遂撤销江南大营。
2. 统一党
【答案】统一党是民国初年的政党。1912年1月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与以张謇为首的预备立宪公会合并组成。章炳麟、程德全、张謇、熊希龄为理事。该党以“巩固全国之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为宗旨。实际上反对同盟会,拥护袁世凯统一。5月合并组建共和党,但不久又退出,继续维持统一党。1913年5月又与共和党、民主党合并组成进步党。
3. 红军长征
【答案】红军长征是指1934年10月开始的由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红一方面军的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6月14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的会师。10月19日,红军主力抵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会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北上,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取得胜利,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4. 《北京条约》
【答案】《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10月24、25日,清政府先后与英法代表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条约规定:①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増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5. 黄埔军校
【答案】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建的军事学校,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位于广州市珠江中的黄埔岛上而得名。1924年6月创办,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
校长,由苏联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共招收了六期学生。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及北伐战争,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6. 四三会议
【答案】中国共产党把开展内蒙古自治运动作为领导内蒙古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中心环节,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1946年4月3日,联合会和东盟自治政府在承德召开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即著名的“四三会议”)。会议一致决议:民族解放的方针是平等自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撤销东盟自治政府,改造蒙古武装,直属于人民解放军各军区统一领导和指挥。会议选举乌兰夫为自治运动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四三会议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内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者,从理论上、思想上解决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的方向、道路问题。从此,内蒙古人民的革命力量统一起来了,内蒙古各族人民投入到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7. 第三党
【答案】第三党是以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为首的,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正式名称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其基本立场是要在国共两党之外,结成第三种势力,经过第三条道路复兴中国革命,因而被称为第三党。1927年冬,章伯钧、季方等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表示继续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是第三党形成后最早采用的名称。该党
1930年8月,与在海外的邓演达保持联系。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邓演达被选为中央干事会总干事,负责主编《革命行动》月刊。该党经过一番整顿以后,一度发展很快,曾建立十一个省区和三个市区的地方组织。第三党积极进行反蒋活动,特别是邓演达利用他以前在黄埔军人的影响,策动蒋系军官反蒋,给蒋介石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威胁。1931年8月,邓演达被逮捕,11月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邓演达的遇害,使第三党受到极大打击。此后第三党的成员,除一部分投靠蒋介石外,其他人继续坚持斗争,但在蒋介石高压政策下,他们只能在狭小的圈子内进行隐蔽的活动。
8. 讨粤匪檄
【答案】讨粤匪檄是指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军所发布的檄文。1854年2月,曾国藩率湘军从湖南衡阳出师镇压太平军,发布此檄文。主要内容是号召士大夫,为维护名教而战斗。檄文将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上升到文化对抗和维护儒教的层面,以动员知识分子镇压太平军。
二、论述题
9. 简述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晚清中国的影响。
【答案】(1)《南京条约》
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条约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的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
性质发生变化,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公使常驻北京,増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赔款,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3)《中法新约》
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增开商埠,中国铁路修建须向法国人商办。法国势力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并首先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法军撤出台湾、澎湖后,清政府于当年设置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4)《马关条约》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准许日本臣民在中国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增强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长江流域全部向帝国主义开放,刺激了帝国主义掠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5)《辛丑条约》
赔款,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拆除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准许各国在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7的经济政策。
【答案】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7的经济政策有:
(1)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关税条约”。1930年5月国民政府也与日本缔结了“中日关税条约”。上述条约在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2)废两改元
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