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35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生态系统
【答案】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以及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系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速度、强度及其循环和传递方式,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各不相同,反映了土壤生产力相异的实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通过人为管理措施加以调节和改善。
2. 地壳
【答案】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其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
;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也有人称之为称之为“硅铝层”
“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 ,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海洋厚度较小。
3. 土壤剖面
【答案】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因此,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土壤剖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观察和研究土壤形态特征用;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称自然剖面。
4. 风化壳
【答案】风化壳是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5. 干洁大气
【答案】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此外还有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从作用上看,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的存在是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
条件: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6. 洋流
【答案】洋流是海水因热辐射、蒸发、降水、冷缩等而形成密度不同的水团,再加上风应力、地转偏向力、引潮力等作用而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它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则称为暖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则称为寒流,一般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暖寒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此外,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会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7. 气候系统
【答案】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它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其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气候系统中发生的重要过程是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是气候系统表现出高度非线性的根本原因。
8. 腐殖质化过程
【答案】腐殖质化过程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②第_阶段为合成阶段,即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9. 流域
【答案】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10.水圈
【答案】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主要指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按照水体存在的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海洋、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五种主要类型。它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同时,它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11.雅丹地貌
【答案】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12.海蚀地貌
【答案】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二、简答题
13.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分别发育在什么条件下?
【答案】(1)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①岩性与构造条件
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露出地表有关。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泥灰岩兼有大量不溶解黏土,白云岩则以白云石为主。按溶解度排序为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因此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
②水动力条件
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湿热气候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流量人且活动性强,故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干旱高寒区喀斯特作用很弱。
(2)冰川地貌
冰川是改造地球表面形态的巨大力量,其塑造地貌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冰川运动实现的。冰川地貌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条件、原始地形和新构造运动有关。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地新构造强烈,地形陡峻,则冰蚀作用强盛,冰蚀地貌和冰债地貌较发育,但因冰期后流水作用较强,破坏较严重;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形较和缓,则冰蚀地貌和冰债地貌发育较差,但后期流水侵蚀弱,冰川地貌易于保存。
(3)冰缘地貌
冰缘地貌,又称为冻土地貌,是由于多年冻土层的存在而产生的一些独特的地貌。冰缘地貌是气候地貌的一部分,其分布受气候条件控制,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