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六学二馆
【答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2.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康有为在晚年出版的一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全书约20万字,共30卷,分为10部。在书中,康有为构造了一个大同式的社会理想蓝图,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家庭,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是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在大同社会中,设“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分阶段进行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全书从大同社会的政治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至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详细而系统地描绘了康有为理想中的未来人类社会的美景。《大同书》里的教育理想,虽然也反映了一些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德育方面,含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但是总体来说,其实质是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而加以理想化,甚至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虽然在当时不可实现,但是也包含着
一些合理的成分和科学的内容,如男女平等教育、义务教育、注重年龄特征、强调校舍的选择等。
3. 不愤不启
【答案】不愤不启是孔子所主张的教学原则之一,即启发诱导原则。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诱导原则,即“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啡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论语集注》说:“J 喷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J 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丘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4. 《教育独立议》
【答案】《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他认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教育事业须超然于各派政党、各派教会之外。为实行超然教育,他提出下列办法:①“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区内各项教育都由大学办理; ②“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关系的事务”。教育部“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 ③大学不设神学科。“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这些观点成为1927年一度试行“大学区”制的思想依据,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他反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5. 九品中正制
【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王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时开始废除,代以科举考试制度。
6. 社学
【答案】社学是元、明、清三代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有官立、私立等多种形式,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民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等为内容。明承元制,于洪武八年即1375年下令广为设置,以15岁以下儿童为对象,内容增《御制大浩》、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亦令各直省府州县广设,每乡一所,以通晓文义,品行谨厚者充任社师。
二、简答题
7. 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是什么? 它与清朝末年的教育宗旨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和进步?
【答案】(1)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和美育。同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临时
中央教育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方一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在新教育宗旨中:①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完善人格的根本,德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②实利教育也就是智育,是进行生产和知识技能的教育,它既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队真的科学态度; ③军国民教育,后来也叫体育,是要健全学生体魄。这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之制,必须有这种教育; 一是体育又是培养完全人格所必需的; ④美感教育也就是美育,包括美术、音乐等与之配合的思想陶冶,美育是特别为蔡元培所提倡的,他认为美育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
(2)清末教育宗旨
清末制定的教育宗旨与民国初年制定的教育宗旨有本质的差别。19世纪末随着洋务学堂的兴办,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了办学的指导思想,这成为清末教育宗旨的雏形。在此基础上,1904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指出立学的宗旨在于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然后以西艺练其艺能。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1906年,当时科举制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己建立,为形势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清政府认为忠君、尊孔是中国政教所固有的,应该予以发挥,井以此来批判其他异说; 尚公、尚武、尚实就是要学生热爱大清帝国,要学习操练,学习一些科学技术,以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军事、经济的要求。
(3)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比清末教育宗旨的变化和进步
①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存在本质的不同。新教育宗旨体现的是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而清末教育宗旨则反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明显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旧学,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②二者的性质和意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根本不同。新教育宗旨的确立在于培养资产阶级新人,从而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否定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新教育方针的颁定,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进步,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民国初年确立的教育方针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实行了的资产阶级国民教育宗旨。
8. 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卞导作用的条件。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