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贾湖骨笛

【答案】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七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可分为三个时期。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2. 雩舞

【答案】雩舞是商民族盛行的祈雨乐舞。《说文解字》云:“雩,夏祭乐于赤灞帝,以求甘雨也。”郑玄认为,“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其字形即雨的形符下加乎,象征人们在雨中呼号歌唱的激动神态。这种舞是要执着牛尾跳的,而且牛尾要在若干舞者之间轮流传递,所以又叫“代舞”或得“隶舞”。“代”即轮流传递,“隶”则像两手捧一牛尾。跳这种舞的时候,舞者要跳出周围盘旋的舞步或舞姿,所以这种舞在卜辞中又叫作“槃隶”。由此可见,商代跳舞降神祈雨是十分普遍而且盛行的形式,也是祭祀仪典的重要内容。

3. 葛天氏之乐

【答案】葛天氏之乐是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八支歌的内容分别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 《玄鸟》表示崇拜氏族图腾,即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 《遂草木》祝愿草木茂盛; 《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 《敬天常》歌唱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希望天帝保佑; 《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和地神的恩惠; 《总禽兽之极》盼鸟兽繁殖,为人们提供吃用不尽的肉食、皮毛。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4. 皮黄腔

【答案】皮黄腔是汉族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西皮起源瑚秦腔,清初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并与当地民间曲调融合而成; 二黄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是在弋阳腔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清初,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二黄是徽调的主要腔调,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腔系统———皮黄腔。就音乐风格而言,西皮高亢跳跃、轻快活泼,二黄低回缓慢、端庄凝重,二者构成情调、色彩的对比。另外,西皮和二黄各有板式类别,主奏乐器胡琴又有不同的定弦法,对于不同音调色彩的形成起到了一定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近300年来皮黄腔影响极大,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使得皮黄腔风靡京城,为京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京剧则成为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5. 正声音阶

【答案】正声音阶是中国古代音阶形式。其结构特点为:七声,半音位于四、五级和七、八级之间,也即五正声之外含变微与变宫二个变声。这种音阶形式的理论根据源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篇的生律次序,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并无结构及各级阶名的直接记载。从洛庄汉墓编钟的测音看已有其存在,荀勖笛律中称之为“正声调”。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又称为“古音阶”,后又名“雅乐音阶”,目前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正声音阶”。

6. 唱赚

【答案】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勾栏艺人张五牛在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的“鼓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是一种用鼓、板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唱赚所用的脚本叫赚词,中间的曲调形式称作赚,后来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则称作复赚。其所用曲调吸收了传统歌曲、民间歌曲和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时有较大的难度。在音乐上表现为“同一宫调、一韵到底”。目前所见完整的赚词作品是保存在宋末元初陈元靓辑《事林广记》中的一套有词无谱的咏腻约的《园社市语》,《事林广记》中还有一幅“唱赚图”,展现了唱赚的表演场面。唱赚在宋代(主要是南宋)十分普及,据《梦梁录》、《武林旧事》等记载,南宋时临安知名的唱赚艺人有数十人之多。

7. 法曲

【答案】法曲是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特点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其主要乐器有铙钹、钟、馨、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法曲接近于汉族民间音乐,所用曲调和乐器近于汉族的清乐系统,风格幽雅。《中国音乐词典》中将法曲视为大曲的一个品种,曲式结构与一般燕乐大曲无异。而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则认为法曲是区别于大曲的以器乐演奏为主(其中有部分歌唱)的纯音乐形式,常从大曲中选出器乐与歌唱部分演奏、演唱。

8. 南戏

【答案】南戏是北宋的民歌,也叫“永嘉杂剧”。宋代的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构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剧目一般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南戏的音乐有五声调式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剧本也比较灵活,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可随时转换宫调和曲牌。演唱方式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轮唱、合唱等,凡登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演唱。南戏到明、清时代变成传奇,为我国后来的戏曲音乐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简答题

9.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的是哪一场战争? 描写同一场战争的还有哪首琵琶曲? 它们有什么不同? (起码写出三点不同)

【答案】秦代末期的楚汉战争。另有琵琶曲《霸王卸甲》。两曲立场不同:《十面埋伏》着重描写刘邦及其大将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过程,气势恢弘; 《霸王卸甲》着重刻画战败者项羽的心理,情绪悲壮。定弦不同:《十面埋伏》ADEA ; 《霸王卸甲》ABEA ; 创作主要技法不同:《十面埋伏》主要按战争过程展开,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战争场面; 《霸王卸甲》虽也注重写实性,但更注重内在情感表达。且《霸王卸甲》主要以一个主题发展而成。

10.简述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情况。

【答案】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1978年,这一墓葬共出土乐器125件,使人目睹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状况,是20世纪中国音乐考占的重大发现。125件乐器共包括编钟65个,编磬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篪2件,排箫2件,笙6件。该墓出十乐器主要集中在墓葬的中室和东室,呈现出正殿和寝宫的排场。中室编钟、编磬排列三面,体现了“诸侯轩悬”的规格。此外,还有不同形制的鼓以及配套的竹木丝弦等乐器,这种乐器组合好似一座奢侈与豪华的地下音乐厅。墓葬东室主要是以琴、瑟为主的轻型乐器,属于琴瑟相合的小型乐器组合。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以编钟最为著名,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具有五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中间三个八度内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乐曲。音色明亮,每个雨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以实物形式证明了“一钟双音”的存在。另外,钟体上有2828字的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等国与曾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铭文中所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密的程度。曾侯乙墓出土的竹木乐器同样保存完好,对乐器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曾侯乙墓出土的庞大的乐器群,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发展水平,为了解当时宫廷音乐的规模和钟磐乐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例。

11.唐代的音乐机构是怎样构成的? 各自有怎样的职能分工?

【答案】唐代宫廷燕乐高度发展,其音乐机构分为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系统:

(1)政府管辖的系统中,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其下有大乐署和鼓吹署两个音乐机构,前者兼管雅乐和燕乐,还主管对艺人的训练与考核,是太常寺的主体机构之一; 后者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也即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

(2)宫廷直接管辖机构有教坊和梨园。教坊就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年间,教坊空前发展,共有教坊五处,分别是宫中的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和东京的左右教坊。左右教坊各有分工,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相因成习。内教坊的伎女分为内人、宫人、搊弹家三类,是专为御前供奉的伎女,也是歌舞艺人中的出类拔萃者。与专习歌舞的教坊不同,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内监主管,宫外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人员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人数多达千人。唐代的音乐机构是唐代优秀音乐人才的汇集之地,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并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方面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