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唯物主义反映论
【答案】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
2. 阶级斗争
【答案】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3. 系统方法
【答案】系统方法是指对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察,并在动态中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最优化是系统方法的目的。
4. 质变
【答案】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其中,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为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状态之一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为统一体的分解、均势、静止等状态的破坏,它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的飞跃和非爆发式的坛跃。前者通常是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后者通常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
5. 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是指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指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6. 国体
【答案】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
国家的根本属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 二是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国家的根本性质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的。不同类型国家的宪法对国体的表现方式却很不一致。①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通常以“主权在民”“全民国家”等超阶级的字样规定国体,否认国家的阶级本质; ②社会主义国家则公开表明国家的阶级本质,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我国的宪法第一条规定:我国的国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7. 方法论
【答案】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8. 辩证法
【答案】辩证法是指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辩证法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①古代的辩证法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 ②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 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在其历史发展中第一次成为真正科学的形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反映,它又是认识的规律,因此,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认识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意识在其源泉和内容上的客观性?
【答案】意识在其源泉和内容上的客观性包括三个方面:
(1)意识的内容就其实质来说,是指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所以,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就其反映的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2)虽然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3)虽然个体意识之间有着差别性,但产生的根源却是客观的,这种差别性的原因,无非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的差异形成的。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或者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归根到底都可以从物质生活过程中得到说明。
(4)意识的任何创造性反映,即使是虚假的主观映象,归根到底也是对十客观对象的反映。
10.简析“意识形态”概念。
【答案】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反映经济形
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次使用意识形态一词。
(1)内容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多种含义上被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法律思想是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机制进行理论概括的意识形态。
②道德是通过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力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③艺术是用形象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人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包括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其特点就在于具体的形象性。
④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或境界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⑤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总体性把握,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最一般关系,是以最抽象、最普遍的形式出现的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分类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廿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①反映现实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已被消灭或正在被消灭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③反映现实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其中,反映和维护现存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在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并在文化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直接决定着文化结构的性质,并成为该社会的精神标志。
(3)评述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对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们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不同。各种意识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补允、相互渗透,在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11.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
【答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长期或严重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会给社会带来停滞或思绪。社会要正常发展,上层建筑就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那么,“一定要适合”就表现为革命或改革要求,即变革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