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管理学院720会计学B复试之中级财务会计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答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十该资产的使用寿命; 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 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等条件。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2. 留存收益
【答案】留存收益是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由利润转化而形成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属于已拨定的留存收益,而未分配利润属于未拨定的留存收益。
(1)法定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出的积累资金。法定,意味着提取时由国家法规强制规定。企业必须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目的是确保企业不断积累资本,固本培源,自我壮大实力。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
(2)任意盈余公积是公司出于实际需要或采取审慎经营策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部分留存利润。任意是出于自愿,而非外力强制,但也非随心所欲。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必须在支付了优先股股利之后,才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由于任意盈余公积是企业自愿拨定的留存收益,其数额也视实际情况而定。
(3)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也是企业股东权益的组成部分。相对于股东权益的其他部分来说,企业对于未分配利润的使用分配有较大的自主权。从数量上来说,未分配利润是期初未分配利润,加上本期实现的税后利润,减去提取的各种盈余公积和分出利润后的余额。未分配利润有两层含义:一是留待以后年度处理的利润;二是未指定特定用途的利润。
3. 权益法
【答案】权益法是指在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以投资成本计量,在投资持有期间则要根据投资
企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相应调整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4. 使用期限确定的无形资产和使用期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答案】(1)期限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在有关法律中规定有最长有效期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等。这些无形资产,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内受法律保护;有效期满时,如果企业未继续办理有关手续,将不再受法律保护。
(2)期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没有相应法律规定其有效期限,其经济寿命难以预先准确估计的无形资产,如非专利技术。这些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取决于技术进步的快慢以及技术保密工作的好坏等因素。当新的可替代技术成果出现时,旧的非专利技术自然贬值;当技术不再是秘密时,也就无价值可言。
5. 无形资产
【答案】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具体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等内容。
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①没有实物形态;②将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③持有目的是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是用于企业的管理,而不是其他方面;④所提供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⑤具有可辨认性,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二、简答题
6. 已知:A 企业只生产一种甲产品,全年最大产生能力为1200件,单位完全生产成本为80元/件,固定生产成本为25000元。
在2011年10月企业召开的2012年订货会上已按100元/件的价格接受正常任务1000件; 供货合同约定,若2012年内不能如期交货,每少交一件需支付罚金5元; 企业己就绝对剩余生产能力作出于下年度将其对外出租的规划,预计租金收入为4000元。
2011年12月30日,B 客户要求以70元/件的价格追加订货250件,因有特殊工艺要求,需追加专属成本2000元; B 客户要求2012年内一次交货,如期不能交货,每少交一件甲产品,A 企业需交罚金4元。
可供A 企业选择的方案如下:
方案一:接受250件追加订货,准备冲击正常任务,且认缴相关罚金。
方案二:承诺接受250件追加订货,但准备在2012年内只交200件,其余的下年再交,这需要与B 客户协商; 如果对方拒绝,A 企业也只交200件,认缴相关罚金。
方案三:接受全部追加订货,为弥补生产能力的不足,A 企业拟临时和入一台设备,租金为2000元。
方案四:拒绝接受此项追加订货。
(1)计算或确定方案一的增量成本、与绝对剩余能力有关的机会成本、因冲击正常任务而带来的机会成本、违约罚金和违约罚金(含罚金)。
(2)假定B 客户拒绝少交货的动议,计算方案二的违约罚金和全部专属成本(含罚金)
(3)计算或确定方案三的增量成本、机会成本和专属成本。
(4)用相关损益分析法作出是否接受此项追加订货的决策,并说明理由。
【答案】(1)①增量成本=产品单位变动成本×绝对剩余生产能力=(80-25)×(1200-1000)=11000元
②与绝对剩余能力有关的机会成本=4000元
③冲击正常任务而带来的机会成本=原单价×冲击的正常产量=100×(250-200)=5000元 ④违约罚金=50×5=250元
(2)①违约罚金=50×4=200(元)。
②全部专属成本=1250×80+25000+50×4+2000=127200(元)。
(3)增量成本=2000+(80-25)×250=15750元机会成本=4000元专属成本=2000+2000=4000元
(4)相关损益=相关收入一相关成本=相关收入一(增量成本+机会成本+专属成本)
方案一:相关损益=250×70-11000-4000-5000-250=-2750元(0
方案二:相关损益=200×70-(80-25)×200-200-2000=800元)0
方案三:相关损益=250×(70-55)-2000-2000=-250元(0
所以,当采用方案二时,可追加订单。
7.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中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是指什么? 简要说明该方法对于报表的影响。
【答案】(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指对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期末存货按成本计价; 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期末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使对外报告的存货符合资产的定义。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表明该存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因而应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价值中扣除,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时,如果仍然以其历史成本计量,就会出现虚夸资产的现象。
(2)这里的“成本”是指存货的历史成本,即按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存货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法等)计算得出的期货存货价值。
这里的“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预计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当期取得的最可靠的证据为基础,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确定。
(3)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期末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所列不的金额不会大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而且其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所造成的损失计入了当期损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