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天津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隐性成本

【答案】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是指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隐性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

2. 一般均衡

【答案】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

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去研究一般均衡问题,在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之间架起桥梁。当代经济学教材中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来说明一般均衡理论。

3. 消费者统治

【答案】消费者统治是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时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货币选票”的投向和数量,取决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体现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意愿。生产者为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依据“货币选票”的情况来安排生产,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等。这说明,生产者是根据消费者的意志来组织生产、提供产品的。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表明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率的配置,经济中的全体消费者都获得了最大的效用。正是基于此,微观经济学中对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的分析通常被用来作为对消费者统治说法的一种证明。

4. 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

【答案】固定成本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费用,如厂房费用、机器折旧费用、一般管理费用、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只要建立了生产单位,不管生产量多少,都需要支出固定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的支出。沉没成本通常是可见的,但一旦发生以后,在做出经济决策之时经常被人们忽视。由于它是无法收回的,因而不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例如,一项按企业特定要求而设计的专用设备,假定该项设备仅能用于起初设计的用途,而不能转作他用,这项支出就属于沉没成本。因为该设备别无他用,其机会成本为零。从而这不应包括在企业成本之中。不管购置该设备的决策是否正确,这项支出己付诸东流,不应该影响当期的决策。

二、论述题

5. 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开始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现在,如果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那么在极短期、短期和长期内如何调整?

【答案】(1)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是指产量增加引起生产要素需求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如图所示,其原因是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明: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价格随着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而减少。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和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化。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极短期是指厂商来不及调整产量的情形。在短期中,厂商可以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使用,从而调整产量:在长期中,厂商不仅可以调整产量,还可以决定是否退出该行业。

在图中,A 点为完全竞争行业的初始长期均衡点。现在,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在极短期内,每个厂商的供给量不变,故市场供给量也不变,从而使市场供给曲线如图上的S 0所示,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此时,市场供给量固定为OQ 1,于是市场上的厂商只能调整价格,无法调整产量。

在短期,厂商可以通过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增加产量,也可以同时调整产品的价格。每个厂商都这样做时,市场供给曲线从S 0向右下方移动到S 1,新的均衡点为C ,均衡价格为P 2,均衡产量为Q 2。

在长期,新的均衡点为D ,均衡价格为p 3,均衡产量为Q 3。因为在长期,厂商可以调整厂房设备,新的厂商也可以进入。假定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厂商的生产成本曲线下降,这使厂商在扩大产量的同时,价格p 3反而低于原先的均衡价格p 2。

6.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与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提高之间有何关系? 边际生产力递减是如何体现在现实中的? 请举例说明。

【答案】(1)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与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提高之间的关系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连续将资本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出的增量即资本的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的现象。一般认为,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并不是根据经济学中的某种理论或原理推导出来的规律,它是根据对实际的生产和技术情况观察所作出的经验性概括,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纯技术关系。同时,该规律只有在下述条件都具备时才会发生作用:生产技术水平既定不变; 除一种投入要素可变外,其他投入要素均固定不变: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必须超过一定点。

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产量却有所增加,这种情况被认为发生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由两个层次观察到:第一,产量不变时,所使用的要素投入减少; 第二,要素投入不变时,其所生产的产量增加。

显然,按照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不存在技术进步时,总产出最终停止增长。可是,现实的经济实践表明,总产出并没有停止增长的情况,原因是技术进步提高了要素的生产率,保证了总产出的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不仅阻止了要素边际生产力的递减,一定程度上反而提高了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通过资本、劳动等加强并维持产出的增长。

可以说,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提高,则是长期生产的结果。

(2)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现实中的体现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现实中的例子很多,比如,对于给定的1公顷麦田来说,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不变的前提下,考虑使用化肥的效果。如果只使用一公斤化肥,那可想而知,这一公斤化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即边际产量是很小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随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会逐步提高,直至达到最佳的效果即最大的边际产量。但必须看到,若超过化肥的最佳使用量后,再继续增加化肥使用量,就会对小麦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化肥的边际产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