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市场均衡

【答案】市场均衡即市场总供求均衡。总供给(AS )是由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服务构成,大致可分为两种: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总需求(AD )是由指向于市场的支出构成。也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消费支出; 二是投资支出。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一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2. 本位币的无限清偿

【答案】本位币是一国基本的通货,是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它有无限清偿的能力,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商品出售者和债权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同时在使用上,本位币是最后的支付工具,如使用非本位支付时,对方可以要求改用其他货币,如要求将银行支票改为银行券等,而本位货币则具有最后的支付能力。

3. 利率的期限结构

【答案】利率的期限结构指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相同时,期限不同的金融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是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通常用收益率曲线(又称“回报率曲线”)作为描述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的工具。它是用来刻画债券的期限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横轴为债券期限,纵轴为债券利率。一般来说,收益率曲线有三种可能的形态:水平的曲线代表各种期限的债券利率相同,向上倾斜的曲线代表期限越长的债券利率越高,向下倾斜的曲线则代表期限越长的债券利率反而越低。最常见的是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因为一般情况下,长期债券的利率高于短期债券的利率。

利率的期限结构表现出两个现象:①各种期限证券的利率往往是同向波动的; ②长期证券的利率往往高于短期证券。对这两个现象的研究理论主要有: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优先聚集地理论。

4. 投机性资本流动

【答案】投机性资本流动是指投资者利用不同货币的利差以及预期汇率的变动,买卖金融资产,甘冒风险损失,而不采用任何对称的抵补性交易,以牟取高利而产生的短期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不同货币之间的利差所引起的投机性资本流动,即投机者向利率较高的货币金融资产投资,以谋取高利息收益。

(2)货币汇率波动所引起的投机性资本流动。一国货币汇率暂时性下浮,会吸引短期资本流入,因为投机者此时按低汇率买进这种货币的金融资产,待汇率反弹后再卖出,就可从汇率变动中获利。

(3)迟收早付所引起的短期资本流动。如果预期结算货币将要升值,进口商就会设法加速完成付汇,而出口商则会设法推迟完成收汇; 反之则反之。这种做法是基十当事人对货币汇率的预期而产生的,因而具有投机的性质。

(4)国际市场股票、黄金和某些重要商品价格的大幅度涨落,促使投机者伺机买进或卖出,以便从价格变动中获利。

5. 政策性银行

【答案】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为目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一般政策性银行不直接吸收存款,不具备存款创造的功能,其业务活动特点决定了政策性银行不在普通银行法约束范围之列,一般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其业务行为,为政策性银行开展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对政策}h}银行的监管,应由中央银行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联合监管。我国现阶段政策性银行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

6. 原始存款

【答案】原始存款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两种具体的形式存在: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业务需要的库存现金; 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这两者都是归商业银行持有的中央银行的负债,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总负债中的一部分。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这部分中央银行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所拥有的一笔资产。这笔以准备金形式所持有的资产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商业银行遵照法律规定不能用以放款盈利的数额; 二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尚未用去的部分。前一部分属法定准备金,后一部分属超额准备金。

7.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答案】短期利率一般指融资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息率,包括存款期在一年以内的各种存款利率,贷款期在一年以内的贷款利率和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有价证券利率。

长期利率一般指融资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息率,包括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存款、贷款和各种有价证券的利率。短期利率一般低于长期利率。因为首先,长期融资比短期融资风险大,期限越长,市场变化的可能性越大,借款者经营风险大,因而贷者遭受损失的风险越大; 其次,融资时间越长,借者使用借入资金经营取得的利润应当越多,贷者得到的利息也应越多; 最后,在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是一个普遍现象,因而,融资时间越长,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幅度可能越大,只有利率较高才能使贷者避免或减少通货膨胀的损失。

8. 国际信用

【答案】指国与国间相互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是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授信国通过借贷资本推动商品输出,而受信国则利用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主要形式有出口信贷,政府信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商业贷款,补偿贸易等等。国际信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形式之一。

9. 主动平衡与被动平衡(Initiative Equilibriumand Passive Equilibrium)

【答案】主动平衡是指通过自主性交易来实现收支相抵的国际收支平衡。这时经常项目、长期资本与金融项目及短期私人资本流动项目收支相抵而无需通过官方储备等项目实现其平衡,即无需调节性交易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只有通过自主性交易收支相抵而产生的平衡,才是真正的国际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主动平衡代表了真正的国际收支平衡。被动平衡是指通过弥补自主性交易差额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调节性交易来实现的。例如,一国的进口商取得出口商或外国银行延期付款的权利,逆差国得到顺差国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的短期资金融通,或动用黄金、外汇储备等,仍可达到国际收支平衡。通过调节性交易维持的国际收支平衡不是真正的平衡,仅为形式上的平衡。

10.预防性需求

【答案】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或者捕捉一些突然出现的有利时机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也是同收入成正比的。但是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不考虑利率变动的影响,与现实情况不符。在考虑了收入与支出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后,惠伦等人论证了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为利率的减函数,惠伦模型最有代表,他假设有3个影响因素:非流动性成本,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收入与支出的平均和变化情况。即

正相关,与利率r 负相关。

即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方差。与非流动性成本b

二、简答题

11.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答案】商业银行派生能力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商业银行把社会上一切可动员的闲散资金都吸收近来,并按照派生原理到了最大限度的派生能力,如果仍然不能满足客观货币需要,就需要求助于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银行的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这相当于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可以扩大其派生能力; 第二,中央银行可以调低存款准备率,这也等于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实际可用的存款额,增加其派生能力; 第三,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企业单位和居民则会把现金存入银行,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由于中央银行的作用,商业银行有可能适应经济需要不断扩大派生能力,派生出更多的存款。可见,中央银行实际上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