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1哲学专业综合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实现了认识论上的革命性变革,是能动的反映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十分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主体理解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理解为既是认识对象又是实践对象,认为实践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主体为了改造客体才去认识客体,而且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体。这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贯穿着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真理与谬误、绝对与相对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科学的认识论。
2. 如何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答案】(1)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新事物是新产生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
②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形式新奇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一定是新事物。
③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因为新事物在刚产生时,往往是弱小的、不完善的,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较完善,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
总之,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必须从本质上把握,不能仅从表面上看。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3.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把握什么原则?
【答案】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他们的作用也就必定受这种历史条件的制约。
(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例如无产阶级领袖也是杰出人物,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所取得的每一个伟大胜利,都是和无产阶级领袖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热爱无产阶级领袖,维护他们的权威。同时也要认识到,无产阶级领袖也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因此,不要神化领袖,搞个人崇拜。
总之,杰出人物是代表先进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在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承认杰出人物的重要历史作用。
4.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答案】(1)内涵
唯物辩证法又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创立的唯一科学和真正革命的辩证法。
(2)基本内容
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范畴和基本规律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①联系与发展范畴
a. 唯物辩证法就是从总体上研究客观世界的普遍关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
b.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c.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运动,而且小仅是量变,还是质变。
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辩证法是一个规律体系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三个基本规律。在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三个规律的作用:
a. 量变质变规律回答运动变化发展的形式是什么,揭示了事物的两个基本规定以及事物发展过程的两种基本规定以及事物发展过程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状态。
b. 对立统一规律回答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其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 否定之否定规律回答发展的过程是什么,进一步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由肯定自身到否定自身,进而再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3)评述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每一事物都与自身同一,根本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矛盾。
5. 阶级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阶级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而只是在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生产不足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存在的现象。
(1)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必要条件
大量史料确凿地说明,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原始阶段并不存在阶级。那时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任何剩余产品可供私人占有,因此不可能发生阶级的分化。只是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才为阶级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这时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占有他人和集体的劳动成为可能。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有了分工和交换,就使财富的积累和大量占有他人劳动具备了现实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和其他财富的私人占有便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趋势,最终导致以血缘联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的瓦解,而代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私有制经济制度。阶级的分化和对立,便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得以发生。
(2)历史上最初的相互对立的基本阶级的形成
奴隶主和奴隶是最初的基本阶级。在氏族制度开始解体时,一方面随着社会职能的独立化,一些担任公职的人如酋长、军事首领、祭司等,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剩余公共财产据为己有; 另一方面,氏族内部出现一部分富裕家庭,他们通过分下和交换使自己占有了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两部分人有可能吸收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供自己剥削,这便是最初的奴隶主阶级。与此相应,以往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往往只能被杀掉甚至吃掉的俘虏,现在被留下来做劳动力,而氏族中一部分穷人则由于贫困和负债而不得不去为富人劳动,这便是最初的奴隶阶级。
由此可见,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其直接原因。这_者又都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既有相对剩余而又不足够丰富的阶段)的必然现象。阶级只是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