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文化大革命”初期新闻宣传是怎样制造个人崇拜舆论的? 新闻界的“夺权”意味着什么?
【答案】“文化大革命”初期新闻媒体在鼓动“造反”的同时,着力“大树特树”领袖的权威。制造个人崇拜舆论:
(1)报纸的各个版面、广播电视的每档节目,都有领袖语录。林彪的“高举”、“天才”等言论,在新闻媒体上不断重复出现。
(2)报纸、杂志上的黑体字引文越来越多,连林彪的话也用黑体字排印,甚至还上了报眼。
(3)8月至11月间,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外地师生,人数达1100多万。每次接见,广播电视现场直播,报纸大标题套红报道,声势巨大。
(4)“文化大革命”成为新闻宣传的唯一中心,经济、文教、科技等各方面报道都与“造反”挂钩,在国际报道中也用上了领袖语录。许多专刊、专栏、专题节目被取消。
新闻界“夺权”的后果:
新闻界夺权始于人民日报社,它意味着,在这场来势迅猛的政治风暴中,新闻媒介被用作推波助澜的工具,“文化大革命”宣传成了唯一的中心,新闻机构内部混乱,形式主义文风盛行,大话、空话、套话俯拾皆是,新闻界因此将遭受沉重的劫难。
2. 剖析林彪关于新闻上作的言论。
【答案】“文革”中,林彪在公开场合频频露面,他的“指示”,报纸用作通栏标语,或在文章中用黑体字排出。在电视上,人们看见他手捧语录本,并且是唯一的紧跟者。
(1)林彪关于新闻工作的言论101964年3月,林彪指示《解放军报》要用“全国胜语言”时说:“如果来稿中没有这种语言,编辑部审稿时要加上去。”他列举“一分为二”、“比学赶帮”为例。就是这个“加上去”曾几何时成为无中生有、“穿靴戴帽”的依据。这是新闻宣传中的一个痈疽。
②1967年1月林彪写信给《解放军报》职工,支持大字报,认为“乱不要紧”,“要内批外帮”,“在报社内部革命烈火烧得越旺越好”。《解放军报》的领导成员短期内几经更迭。
(2)评析林彪关于新闻工作的言论
“文革”之初,林彪就注意抓报纸工作,多次作具体指示,还积极支持解放军报社内部造反。 ①他的讲话和文章,总要强调“高举”,称颂“天才”
这种名曰树人、实则树己的办法,一时影响极大。全国流行他的语言,人们甚至像他那样挥动语录书。在他和江青等人推波助澜下,形式主义浊流泛滥全国。有的报纸为了宣传林彪,竟歪
曲历史,把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写成毛林会见,甚至朱德挑粮的扁担、箩筐也写成了林彪的旧物。
②讲空话、绝话是林彪的语言特点
“成绩最大最大,损失最小最小”,“我们必须大破,不是小破,也不是中破”,“这是政治中的政治,灵魂中的灵魂,核心中的核心”,如此等等。有些新闻报道和文章,也受其感染,滥用最高级形容词,同义反复,虚张声势,败坏了新闻文风。
3. “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事业滑坡的卞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答案】(1)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事业滑坡的主要原因有:
①全党办报、群众路线的办报方针一直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但在文革中,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被否定,各省市党委机关报普遍被夺了权,报纸的总编社长被当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者一脚踢开,党委机关报成为“四人帮”的“帮报”和“派报”。群众办报被片面地理解为“让工农兵占领上层舞台”; 打破新闻界知识分子成堆的状况,变成了“掺沙子”的政策。
②新闻真实性原则在文革期间被大加践踏。在文革中,“事实为政治服务”的观点十分流行,成为指导新闻实践的主流新闻思想。新闻政治化,从斗争需要找材料、树典型、编故事、写评论堂而皇之地成为报刊通行的做法。
③报纸版面充斥的都是由语录、口号、文件和革命导师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组成的拙劣文章,开头是语录,结尾是口号与祝词,中间也是语录或文摘,千篇一律。
(2)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新闻界,广大新闻工作者应当强化自己的主体地位,新闻机构与新闻工作者都应当行使独立思考的权利。
②在学术领域,不仅要坚持无产阶级的新闻观,同时注意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中精华的部分,进行正常的学术研究。
4.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答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同出一源,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革命派的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逐渐取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主流。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引进和极力鼓吹西方新闻学著作中流行的一家报馆犹如一支军队、报纸的威力胜过四千毛瑟枪等观点。如秋瑾就把她所办的报纸称为革命队伍中的一个“师团”。基于这种认识,革命派报刊把揭露清政府的专制腐败、卖国虐民作为其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
②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这一时期,改良派和革命派均承认自己报纸的党派性,自称“党报”,但革命派更坦率,还称之为机关报。他们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为榜样,自觉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纲领和主张。
③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和指导。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报纸是“舆论之母”,《民报之六大主义》一文中,胡汉民也提出革命报纸通过言论制造舆论的过程。而在制造舆论的过程中,孙中山更强调要“言论一致”,具有“恒心”。
④党报重视民意。
革命派创办的报纸,大多以“民”字命名,如“民报’夕、“国民”、“民呼”、“民吁’,、“民立’夕、“民声”等。他们甚至认为:“记者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承认其为代表者。”党报应该反映人民意愿、代表平民利益,是“社会公器”和“国民代表”。
5.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比较起来有哪些不同?
【答案】明朝官报的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和提塘。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是消息的总汇; 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 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这就是明代“邸报”抄传活动的全过程。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与宋代比较起来,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m 明朝“邸报”的内容主要来自汇集章奏和地方上报消息的通政司,审定工作由皇帝和六科共同负责,六科的官员们还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宋朝“邸报”稿件的采编、整理由中枢部门接管,其中的审定工作,由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
(2)明代不设进奏院和进奏官,由各省都派提塘官长驻京师,担任军情和各项文报的呈递下达和抄传“邸报”等任务。提塘的办公地点通称提塘报房,简称报房。宋朝“邸报”的发布机构是进奏院,提塘官就其所从事的工作而言十分接近于唐宋时代的邸吏或进奏吏。
(3)明代抄传“邸报”的提塘报房作为提塘官们的办公地点,是由提塘官们自建或购置,并非由朝廷统一设置,而宋朝的进奏院则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管理下,按一定的制度统一设置。
(4)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有关“邸报”的抄传活动也是逐日进行的。相比之下,宋朝“邸报”虽定期发行,但前后的刊期并不完全一致。
6. 1961年,我国新闻事业进行了哪些重大的改革?
【答案】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且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和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1963年初国民经济开始好转。这一时期的新闻工作得到改进,取得重要成就。
(1)新闻事业贯彻调整方针,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全面整顿
从1961年开始,新闻界积极贯彻中央的八字方针,对“大跃进”期间各方面工作进行检查和调整,逐渐恢复正常秩序。
①广播系统提出的调整方针是“紧缩规模,合理布局,精简人员,提高质量”。在这个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