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大学艺术学院702艺术理论基础[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等。
2. 席勒《美育书简》
【答案】《美育书简》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又被译为《审美教育书简》,该书是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1795年经整理出版。第一次在人类教育史上提出“审美教育”概念,其根本日标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各有其功能不可相互替代。《审美书简》对促进美育理沦的完善,以及从历史的高度去全面阐释教育问题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深刻地阐述了作为人的生存范畴的美和美育的现代性意义,弘扬了人性中的感性本质,批判了近代人性的分裂和异化,是一种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思考。
3. 大众狂欢
【答案】大众狂欢是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理论学中一种对娱乐节目的研究学说。它将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大众狂欢”的场面分为两种:一是以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各种类型的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的兴盛; 二是以娱乐受众为标榜的各种类型的游戏娱乐节目的蜂起。这些娱乐游戏类节目具备一定的大众参与性,它们一改以往综艺节目中观众的被动欣赏为主动介入,将观众拉入节目,使其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如《幸运520》、《开心辞典》、《开门大吉》等,都抛弃了用明星来拉动收视率的方式,而改用平民参与的方式来引起坐在电视机前的收视群体的共鸣感。此外,还有仿制国外“流行偶像娱乐”的节目,如《超级女声》(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两天一夜》(四川卫视)、《我是中国星》(华娱卫视)、《梦想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等以制造平民偶像为噱头的娱乐节目。
4. 审美期待
【答案】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审美期待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理前提,它影响着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的交融互动,影响着再创造的积极发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现实展开。
5. 艺术创作方法
【答案】艺术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情感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艺术创作方法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艺术创作方法贯穿艺术史的两大主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他还有古典主义创作方法、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等。
6. 戏剧的“三一律”模式
【答案】“三一律”是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则,指戏剧的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单一,每剧限写发生在一天之内、同一地点的单一情节的故事。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里哀。这种规则有利于剧作情节简练集中,但作为清规戒律,却束缚了戏剧的发展。18世纪以后,三一律逐步被打破。
7. 电视散文
【答案】电视散文是一种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散文般优美的意境。电视散文将电视与散文联姻,催生成一个新的文学载体,具有文学性,包涵浓郁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等,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审美空间。同时它又具有电视性,以画面、音乐、色彩、字幕、声响等艺术元素构成直观的审美视觉空间,在与观众的直接交流中,产生审美的即时互动效果。电视散文的代表作有温州电视台的《永远的廊桥》、四川电视台的《哑巴渡》等。
8. 意蕴
【答案】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其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可以多重理解的。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 第二个层次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 第三个层次是作品中的物象、时间、情节等的指称意义和表现意义:第四层次是文化意义,也就是约定俗成的意义和本质的意义。意蕴的各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并只有在整体性中才得以确定。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等特点,它深藏于作品内部,需要欣赏者靠心灵去感悟、体现。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9. 艺术生产
【答案】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二是艺术活动是作
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10.艺术传播
【答案】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之得到扩展。艺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说工业设计适应了现代社会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答案】工业设计适应了现代社会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原因在于:
(1)十九世纪西方工业技术的大规模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机械化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机械化生产的产品缺乏美感。
(2)二十世纪初期在德国工业和“包豪斯”组织旨在致力于新的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这种主张随后成为风靡世界的艺术思潮,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影响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的美学观念。
(3)只有使工业技术与美术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在市场上更受欢迎的产品,同时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
12.什么是石窟寺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石窟寺有哪些?
【答案】(1)石窟寺艺术的含义
石窟寺艺术是我国佛教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用于礼佛和修炼的地方。它始于公元4世纪,盛于5至8世纪,其多依山开凿,主要表现形式是佛教壁画和佛教造像。
(2)石窟寺艺术的特征
①神性与人性的融合。石窟中佛教造像要遵从教义的规范,使形象与人之间保持距离,具有一定的神性。
②环境与心境的结合。石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环境的艺术。环境可为石窟造像提供合适的场所,烘托造像的艺术效果。
③佛门等级与造像布局
佛教宣传的是众生平等,但在佛教艺术形象的处理卜却采取不平等的形式。佛居于中心地位,形体格外高大突出。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按等级逐渐递矮,侍立两旁,如众星捧月。
④妆彩与眼神
石窟造像最初都是妆彩的,花花绿绿,效果强烈。石窟雕像的目光都比较固定,凝视一个方向,这与希腊雕刻目光大都分散游离、避免盯一处的情况形成对比。
⑤象征性与艺术处理
佛教艺术是一种象征艺术,但其更深层的含意并不能从形象本身直观地看出,而是需要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