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简化论

【答案】简化论又称作简约论,它是指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从形式上看,简化论的错误正好与区群谬误相反。

在研究者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来进行测量,而做出的是有关集群的分析单位是如何运行的结论时,或者说在研究者所拥有的是微观的有关个人如何行为的资料,但是他所做出的却是有关宏观层次的单位如何运作的结论时,这种错误最容易发生。

2. 假设检验

【答案】假设检验,实际上就是先对总体的某一参数作出假设,然后用样本的统计量去进行验证,以决定假设是否为总体所接受。

假设检验所依据的是概率论中的小概率原理,即“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观察中不可能出现”的原理。但是,如果现实的情况恰恰是在一次观察中小概率事件出现了,就应该怀疑和否定该事件的概率未必很小,即认为该事件本身不是一种小概率事件,而是一种大概率事件。这正是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假设检验的具体步骤包括:

(1)建立虚无假设和研究假设,通常是将原假设作为虚无假设;

,通常有a=0.05, a=0.01等; (2)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显著性水平a (即概率的大小)

(3)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统计值,并根据显著性水平查出对应的临界值;

(4)将临界值与统计值进行比较,若临界值大于统计值的绝对值,则接受虚无假设; 反之,则接受研究假设。

3. 简单随机抽样

【答案】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 个元素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 个元素组成样本(N>n)。常用的办法类似于抽签,即把总体的每一个单位都编号,将这些号码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然后放入一容器(如纸盒、口袋)中,搅拌均匀后,从中任意抽取,直到抽够预定的样本数目。这样,由抽中的号码所代表的元素组成的就是一个简单随机样本。

4. 抽样误差

【答案】抽样误差就是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它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这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抽样误差的大小是可以在样本设计时事先进行控制的。

抽样误差主要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和抽样规模,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导致抽样误差的增加或降低。当样本规模增加时,样本统计量的随机波动程度就会降低,从而使抽样误差也降低。降低了总体分布的方差,从而降低了样本统计量的随机波动程度,就可以提高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精确度。

5. 个别发送法

【答案】个别发送发的具体做法是:研究者将问卷印制好以后,派调查员依据所抽取的样本,将问卷逐个发送到被调查者手中,同时讲明调查的意义和要求,请他们合作填答,并约定收取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个别发送法的优点如下:

(1)较好地处理了调查的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2)比较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

(3)调查员可以向被调查者进行解释和说明;

(4)可以保证比较高的回收率;

(5)调查具有一定的匿名性;

(6)可以减少调查员所带来的某些偏差;

(7)被调查者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对问卷进行阅读和思考,还可以在方便的时候进行填答。 个别发送法的不足如下:

(1)调查的范围依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如邮寄填答法那么广泛;

(2)问卷的填答质量依然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二、论述题

6. 如何理解社会研究中的“解释”和“阐释”?

【答案】(1)解释,又称让释,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技术。它被描述作为诊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

,就是解答困惑、释疑。自然科学对(2)研究的目的是对研究对象作出解释。所谓“解释”

现象的解释方式通常是客观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导致现象运动或变化的影响因素,说明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联系。

(3)对于社会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外部观察来客观分析与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通过对行为者或历史事件的主观意义的理解来揭示事物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前者称为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后者称为人文学科的主观理解。

(4)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动机、感情等内在因素。韦伯根据社会现象的这一特点提出了投入理解的方法,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主观地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

(5)人的特殊性会使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会增加观察和测量的难度,但这并不影响社会研究的程序。也就是说,在对客观变量进行因果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要引入主观变量,以便做出更确切

的说明,而这些主观变量的提出和观测要依靠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主观理解。

(6)社会研究的解释方式并不与自然科学的程序完全一样,尤其是在定性研究方面,其“解释”的方式相当凌乱,且缺乏逻辑统一性。只是在统计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中才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解释方式。

(7)解释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后果、探寻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解释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变化。解释性研究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它在研究之前需要建立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并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然后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因果模型。建立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列出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②详析两变量间的关系:

③深入分析变量间的作用机制。

(8)社会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对现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释和科学预测,所以在理论检验研究或专题研究中多选择解释性研究的设计但一项研究也可同时包含多种目的,它可能是首先探索某一现象然后进行描述,最后作出解释。

7. 试论述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经验研究对于理论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功能?

【答案】(1)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①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理论的基础和背景的作用首先是从研究课题产生的角度来说的。具体的社会研究课题有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来源:现实和理论。许多经验研究都直接来源于理论并服务于理论。对于从具体的社会现实中所提出的研究课题,理论也通过提供特定的视野和概念框架来体现这种作用。理论告诉研究者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及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应该去探讨什么。

②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方向

在进行一项经验研究时,理论可以告诉研究者现实中哪些事实是与研究有关的,理论可以指导研究者去收集特定的事实,对于解释性研究就更是如此。源于不同理论的不同视野关注到现象或问题的不同方面,产生出不同的相关事实,使得人们对问题或现象的认识更加全面。

③理论提供经验研究的解释

在资料的分析过程中,理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影响具体的因果关系模型的确定、相关变量的选择,而且,对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及因果关系的判断和解释等,也离不开理论框架的指引和正确的逻辑分析。

(2)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经验研究所起的作用并不只是被动地为理论服务,即被动地检验理论、证实理论。它还扮演着另外四种主动的角色,即开创理论、重整理论、扭转理论、廓清理论。

,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①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那些“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

开创者。越是富有成效的经验研究,就越可能成为新的假说和理论的发源地。默顿还特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