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831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拟话本

【答案】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指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术语。拟话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理俗,情节生动完整,描写人物心理细致入微,个性突出,注意细节刻画。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空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拟话本显示出议论增多、艺术性更强的特点,而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则明显逊于话本小说。凌濛初编著的“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

2.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徐幹、应玚、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粟的成就最高,被刘韶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七哀诗》。

3. 近体诗

【答案】近体诗是指形成于唐代的格律严谨的诗歌,又称“今体诗”。由南朝齐“永明体”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定型,为唐以后历代常用。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与押韵均有严格规定。主要类别有绝句、律诗和排律,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近体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

4. 汉赋

【答案】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悠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 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 二是描写帝王游猎; 三是叙述旅行经历; 四是抒发不遇之情; 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

文学的代表,最能彰显汉代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等。

二、简答题

5. 试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造成窦娥悲剧有其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的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 靠天与骂天。造成窦娥悲剧很人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1)窦娥具有始终如一的善良而美好的品质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好品质。

(2)窦娥是一个格守礼节的传统妇女形象

窦娥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十分孝顺; 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 她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人贤惠; 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不仅为了使蔡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用生命为代价,含冤招承了药死公公之罪,而且还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还想到为了避免婆婆伤心难过,不能让婆婆看到自己的样子。

(3)窦娥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窦娥一出场,便对“恒定小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她反抗“改嫁”的婚姻,她不依从婆婆,而且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儿父亲是不守“贞心”,是不知羞的行为; 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逼婚,就是在张驴儿嫁“药死公公”之罪于窦娥,以“官体”相威胁而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体”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沉着地维护自身人格尊严,与其抗争到底。

(4)窦娥还具有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

窦娥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双手被刽子捆绑得不能动弹,但她仍满腔的怒火和怨气,骂地“不分好歹”,骂天“错勘贤愚”,并且发出血匕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的三桩“表明清白”的誓愿。而窦娥这种对“天理不公”的不满,实际上是对人间的不公与黑暗的反抗与责问; 尤其是她已含冤屈死,但其鬼魂仍然“一再”为自己伸冤,这充分表明了窦娥不向暴力屈服的坚强意志。

总之,窦娥正直善良、勇敢坚贞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她本来是民间普通的妇女,然而污浊的社会、恶劣的环境,激发了她捍卫自身以及拯救弱者的同情。关汉卿高度赞扬她善于反抗、善于斗争的精神,但窦娥性格的二重性却致使其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6. 简析“盛唐气象”成因。

【答案】“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

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盛唐气象”的成因主要有:

(1)从客观条件来说,唐代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

唐代曾经是我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等,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一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这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2)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己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余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己经呼之欲出。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做好了一切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创造了全面繁荣的一代文学。

7. 《九歌》的创作特点。

【答案】《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抒情诗。《九歌》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九歌》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人们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如《东皇太一》:“扬袍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即是对当时歌、乐、舞同时表演的记录。《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无论是歌、乐、舞三者一体,还是巫与神分角色演唱,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2)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深入

《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由爱之深、思之切,而生焦虑疑惑之心,对痴情心态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此外,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干古言秋之祖”。《山鬼》中众多的景物描写:林深杳冥,白日昏暗,浮雨连绵,猿啾狖鸣,风木悲号,那种压抑低沉的气氛,真切地表现了山鬼的孤独和绝望之情。

(3)语言极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