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882管理学基础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为什么在决策中经常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答案】(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决策最优的原则是: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③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2)最优决策条件不能满足的原因:①组织内外存在的很多因素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②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③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

2. 阐述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具体分析霍桑试验以及人际关系学说对管理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答案】梅奥是行为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

(1)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生产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

(2)霍桑试验以及人际关系学说对占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和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①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人、财、物是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二大要素,而人力又是其中最为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因素。即便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最完备的物质资料,没有了

人的准确而全力的投入,所有的一切将毫无意义。对人的有效管理不仅是高效利用现有物质资源的前提,而且是一切创新的最基本条件。尤其是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惟一途径。而创新是人才的专利,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谁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人力资源,谁就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人的创造性是有条件的,是以其能动性为前提的。硬性而机械式的管理,只能抹煞其才能。“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是有生产力的员工”,富有生产力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企业的管理者既要做到令股东满意、顾客满意,更要做到令员工满意。

②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管理是讲究艺术的,对人的管理更是如此。新一代的管理者更应认识到这一点。那种高谈阔论、教训下属、以自我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己不适用了。早在霍桑访谈试验中,梅奥己注意到亲善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到员工的需求,更可以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员工更加自愿地努力工作。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具有成熟智慧的管理者会认为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表现自己渊博的知识更重要。他要善于帮助和启发他人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善于聆听别人的意见,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可以使员工增强对管理者的信任感,还可以使管理者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更有效地组织工作。

③企业文化一一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之间的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应对此有所重视。员工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的,而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集体中其他个体的影响。怎样消除非正式组织施加于员工身上的负面影响也是当代管理者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只有个人、集体、企业三方的利益保持均衡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协调好组织内部各利益群体关系、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和增加企业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

3. 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网络计划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各种以网络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方法,如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组合网络法等。其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4. 全球化经营的一般环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案】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1)政治与法律环境

世界上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并且这些制度还在不断地变化。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充分理解不同政治与法律制度的内涵与运作方式。

①国家政治体制。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如国家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政府部门结构以及选举制度、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

②政治的稳定性。指东道国政局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如国家领导人的更换、政府的更迭可能导致国家政体的变化以及政治主张的改变。

③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这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

④法律环境。指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种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

(2)经济和技术环境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三大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令经济和混合型经济。全球化管理者必须了解不同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除了理解经济体制之外,全球化管理者还必须了解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发展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与它们相联系的各种机会与威胁。

①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产品的生产和劳务的提供主要由私人从事; 在命令经济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产品和所提供的劳务的价格和数量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 在混合型经济中,某些部门由私营企业根据市场机制运行,有些部门则由政府支配与干预。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体制的特点是不尽相同的,从而对全球化经营和管理有着不同的影响。

②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市场需求能力、消费偏好和产业特征各不相同,对国际经营企业的吸引力和影响程度也互有差别。

③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一个国家的市场大小、有无市场潜力、市场对外来产品的准入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全球化经营机会的大小。

④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通常反映在科技发展现状,科技发展结构,科技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现有工业技术基础的水平,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水平,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原材料、制造工艺、能源、技术装备等科学技术发展动向等多方面。

⑤社会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通信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等。

(3)文化环境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准则、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构成的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

①权力距离。在一个社会组织中,权力分配往往是不均等的,即存在着权力等级。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距离的接受程度较高,称之为高权力距离差距社会; 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距离接受程度较低,称之为低权力距离社会。

②不确定性的避免。一个强烈追求防止不确定性的社会,一般说来会产生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会激发人们努力工作的动机。

③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一个人只关心自己,而且也只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是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所有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如小集团内、组织内以及亲戚朋友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绝对的忠诚作为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