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成语“韦编三绝”中的“韦”是指连接竹简用的_____。
【答案】牛皮绳
【解析】在甲骨文里,“册”的象形字,就是把许多竹片连接起来。连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麻绳和牛皮绳。用牛皮绳连接的就称为“韦编”,所以成语有“韦编三绝”。
2. 南洪北孔是指_____。
【答案】洪异、孔尚任
【解析】洪异和孔尚任是清初杰出的戏剧家,世称“南洪北孔”。洪异的代表作是《长生殿》,孔尚任的代表作是《桃花扇》。
3. 孙子谈用兵,认为给敌方以大规模毁灭性杀伤和打击乃是最下策,能用外交、政治、心理威慑等手段取得胜利,才是上策,这就是“_____”。
【答案】不战而屈人之兵
【解析】《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靠打仗取得胜利,并不值得赞扬,能用政治、外交、心理以及各种威慑手段取得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理想的。
4.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主要的批判对象就是“_____”说。
【答案】天人感应
【解析】王充是一个无神论者,著《论衡》85篇,求真实,疾虚妄,匡时一俗,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他否认“天”有任何意志,认为灾异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毫无关系; 人死犹如火灭,不可能有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他承认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强调用事实来验证知识的可靠性; 主张人性有善恶,认为人性可以改变; 反对崇古非今,反对浮华虚伪之语,等等。
5. 史书按照运用的体裁来分分为_____。
【答案】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
【解析】史学类别可以有两种分法:以其运用的体裁来看,史书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 以其记述的内容来看,又可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类。
二、名词解释
6. 百家争鸣
【答案】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诸子百家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7. 沉郁顿挫
【答案】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风格的集中概括。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及其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恰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8.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又称“讳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讳禁制度极严。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国讳”是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们为之避讳; “家讳”是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
历代避讳方法有三种:①改字法,是对帝王及尊者之名改用其他代替。如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改“恒山”为“常山”。②空字法,是将应当避讳的字空出来不写,或空围“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字。如东汉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对当世皇帝汉安帝刘枯以及上至光武帝刘秀凡五代帝王之名,皆取空字法,只作“上讳”二字,不解释它们的形、音、义。③缺笔法,是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清圣祖(康熙)名玄烨,清代人为避讳,凡遇“玄”均少写最后一点。另外,封建主义还有“讳嫌名”的做法。即与所避之字声音相近或相同的字也要避讳,如唐代诗人李贺,其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同音,因“讳嫌名”而不得考进士。避讳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
三、简答题
9. 道教与道家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案】道教是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它正式形成时间晚于佛教。但渊源很早,有原始宗教、巫术和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方术”。东汉时出现了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的“黄老道”,这是道教的前身。东汉末年的“太平道”是道教早期的派别。
(2)道教与道家的联系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也称“大道”。这是从道家那里借来的概念。以老子为教主,认为老子是“道”的化身。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
(3)道教与道家的区别
①性质不同
道家是一种思想学说的代表,是士人道德自我修养的理论基础。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未知世界的信仰,还有对现实生活中苦难的逃避和自我麻痹。
②理念不同
道家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道教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极,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认为,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道”化成。
10.李白绝句的艺术风貌。
【答案】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其绝句的艺术风貌主要表现为:
(1)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传摇直上九万里。”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2)强烈的感情色彩,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3)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 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倘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4)意象壮美却又不失清新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