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洋务教育

【答案】洋务教育是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过程中举办的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方面。其主要活动分两部分:一是兴办新式学堂:二是办理留学教育,派遣学生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洋务派举办的学堂,无统一的学制,未形成学校系统。教学内容除“四书”、“五经”等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艺”,比旧学堂讲求实用,并开始将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作为课程,有些学堂还学习万国公法、外国史地等人文科目。洋务教育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封建主义的学校管理制度,对招生、考试、学习的年限、经费来源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任用等都有详细规定。它提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突破了传统中体中用的思想框架,对于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 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壬子癸丑学制是1912至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这两年分别称壬子年、癸丑年,因此得名。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3个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级; 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 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4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6至7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至4年; 专门学校预科1年,本科3年(医科4年)。学前儿童入蒙养院。大学毕业后可入大学院,肄业期限不定。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学年。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两极,程度分别相当于中学、大学。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均3年毕业,分农、工、商、商船4类,程度分别相当于高等小学、中学。另有实业补习学校、补习科等。沿用至1922年。

壬子癸丑学制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有着历史进步意义。但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这一方面因时间较仓促,另一方面也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

3. 率性发展

【答案】率性发展是关于个体发展的一种思想,《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继承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天赋之性是人

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顺应和发扬这种本性称作“道”,修明和推广这个道,就称作“教”。教育即修道,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进而调节人的日常言行和喜怒哀乐之发,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4. 儒家八派

【答案】儒家八派指战国时期儒家分化而成的八个派别,又称“八儒”,《韩非子。显学》:“孔墨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子张即领孙师,漆雕氏即漆雕开,为孔子弟子。子思即孔极,孔子之孙。孟氏即孟辆,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孙氏即荀况(又称孙卿),长期讲学于稠下学宫。以上五派的代表人物是明确的,其余三派指谁,则尚难判定。颜氏,或曰当是颜渊,梁启超则说:“孔门颜氏有数人(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颜氏弟子共有八人),最著者为颜渊。然颜渊先孔子卒,是否有弟子传其学,无可考,此文颜氏之儒不知出谁何也”。仲良氏亦无可考,或谓即陈良。《孟子·滕文公上》载:“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乐正氏一说指曾子弟子乐正子春,一说指孟子弟子乐正克,八派中影响最大者为“孟氏之儒”与“孙氏之儒”。

5. 《教育独立议》

【答案】《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他认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教育事业须超然于各派政党、各派教会之外。为实行超然教育,他提出下列办法:①“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区内各项教育都由大学办理; ②“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关系的事务”。教育部“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 ③大学不设神学科。“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这些观点成为1927年一度试行“大学区”制的思想依据,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他反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6. 五经课试法

【答案】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规定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不通者罢遣;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二经者,耀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耀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摧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

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二、简答题

7. 试述中国近现代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答案】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清末普及义务教育的萌芽

①太平天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太平天国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其规定太平天国施教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群众。

②戊戌变法时期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维新变法派主张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的教育制度。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了他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他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康有为的《大同书》描述了理想的学制,并指出这一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为公费。

③清末学制中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清末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其中对义务教育有一定的规定。癸卯学制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其中义务教育的年限是五年,仅限于初等小学。

(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

1912年1月1口,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1912至1913年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实施,其中对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分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其中初等小学四年是义务教育,但未真正实行。

(3)国民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武装斗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两个区域。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教育的总精神是:实行普及教育,培养革命干部,提高群众觉悟,建立劳动人民的新教育。在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宣布“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等内容,在苏区还开展了全民的识字运动。

②国民党政府统治地区的教育。国民政府废除综合制度,分设中学、师范、职业三种学校,其在1929年、1936年、1939年几次提出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制定扫盲机会,但均“由于经费困难,未能实施”

③陶行知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都是为普及教育而奋斗,它提出必须采用新的办法来普及义务教育。他认为最有效的新的方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他还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