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818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河流补给的形式与特点。

【答案】河流水量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之一。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了解补给特征,有助于了解河流的水情特征和变化规律。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泽都可以构成河流的水源。不同地区的河流从各种水源中得到的水量不同;即使同一条河流,不同季节的补给形式也不一样。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流域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同时也与下垫面性质和结构有关。

(1)降水补给

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我国河流年径流量降水补给约占70。河流水量与降水量分布一样,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生洪水,也与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有关。

(2)融水补给

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河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春季气温和太阳辐射水量变化不大,所以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也较有规律。我国东北地区有的河流融水补给占全年水量的20%,松花江、辽河、黄河的融水补给可以形成不太突出的春汛。西北山区中山带的积雪及河冰融水,是山下绿洲春耕用水的主要来源。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时间略迟,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

(3)地下水补给

河流从地下所获得的水量补给,称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是河流较经常的水源。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深层地下水因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其补给通常没有季节变化,浅层地下水补给状况则视地下水与河流之间有无水力联系而定。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湖泊、沼泽水补给量的大小和变化,取决于湖泊和沼泽对水量的调节作用。湖泊面积愈大水量愈多,调节作用愈显著。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

(5)人工补给

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属于人工补给范围。

2. 风沙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

(1)地表平坦:

平坦的地面以及开阔的内陆盆地,有利于气流的运行;同时往往堆积有比较丰厚的碎屑物质,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

(2)干旱少雨:

干旱区雨量稀少,蒸发强烈,土质干燥,地表植被稀疏或完全裸露,因此,有利于气流对地面的直接作用,从而引起沙粒的吹扬和沙丘的移动,使地面受到风沙的侵蚀。

(3)风沙流的形成:

干旱地区由于地面裸露,受强烈的日照后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流,风的强度和频度都较大,这些都为风沙地貌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 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哪些?

【答案】(1)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

①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区别造就了陆地与海底地貌的差异。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不同高度地貌特征因而表现出垂直分异。

②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③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小相同。

④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植物根系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细到粗,致使岩石裂隙扩大以至崩裂,即根劈作用,是植物导致岩石机械风化的典型例子。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①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②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修堤筑坝约束河流或迫使其改道,从而改变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4. 以长轴褶曲为例,睡眠褶皱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答案】睡眠褶皱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1)褶皱是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而地表褶皱山地地貌形态往往与褶皱构造,岩性,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阶段等因素有关。

(2)以长轴褶曲为例,当此褶曲处于青年期,由于受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受明显侵蚀破坏,此时地表的起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许多节理,易受外力侵蚀而成谷地,而向斜核部因受压应力作用,相对破坏较慢,久而久之,向斜反而高起形成山地,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地貌学上称为地形倒置。

(4)当长轴褶曲中较硬岩层相间分布时,软岩层被外力破坏后,硬岩层突起可出现一山两脊或一山多脊,但岭谷的延伸方向始终与褶皱轴向一致。

5. 简述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答案】(1)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

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2)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在一个未受干扰或少受干扰正常运行的生态系统中,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而生态系统的这种平衡的维持和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具体来说如下:

①反馈机制。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一,捕食者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加后,被捕食者数量减少,接着,捕食者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而自然减少。一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个体数量大致平衡。(生态系统由于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其结构、功能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可以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

②抵抗力。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即抵抗力。生态系统发育越成熟,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③恢复力。生态系统遭受外界干扰破坏后,系统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生物的生活世代越短,结构越短,其恢复力越强。

④当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压力过大使得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其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下降,甚至消失,引起生态失调,因此,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

6. 地壳运动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1)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还可根据发生的地质时期分为老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由于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较近,所以它对当今地貌形成的影响特别显著。

(2)地壳运动使板块运动聚集巨大的能量,也对地貌发育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大陆和海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控制着许多大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