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消费者剩余

【答案】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

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来表示。

消费者剩余

d 如图所示,反需求函数p =f(Q )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

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2. 需求

【答案】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的概念包含以下几点内容:①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的,比如一个月或一年,而不是某一个时点上的; ②需求是在各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数量,即需求是一组与价格水平对应的需求数量,而不是一个需求数量; ③需求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 ④需求是消费者能够购买的,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顶期等。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需求曲线来表示。

3. 公共物品

【答案】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是供集体共同消费的物品。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两个特性:

(1)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山此而获得的满足。

(2)非竞用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由于公共物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用性,所以能够从公共物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物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4. 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

【答案】规模小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 )是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规模经济是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规模不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大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上升。规模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小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现出U 形特征。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改变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也称为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5. 低档物品

【答案】低档物品是指需求收入弹性为负的商品。因此,低档物品需求量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随着收入减少而增加。与此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正常物品,即需求收入弹性为正的商品,正常物品需求量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随着收入减少而减少。低档物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价格变动与收入效应同方向变动。商品降价使得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再根据低档物品定义,收入增加使得低档物品需求量减少,因此低档物品降价的收入效应为负。由于商品降价的替代效应始终是正,因此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减弱了替代效应。

低档物品中有一类特殊的物品—吉芬物品。根据定义,吉芬物品降价使得吉芬物品需求量减

,吉芬物品降价的收入效应为负,并少。吉芬物品降价的替代效应为正值(吉芬物品需求量增加)

且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应为负。

6. 帕累托标准

【答案】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是指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 优于B ,而没有人认为A 劣于B ,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 优于B 。

利用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

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 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更进一步,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来定义“最优”资源配置,即: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换言之,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即在该状态上,还存在某种(或某些)改变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状态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论述题

7. 西方微观经济学是如何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

【答案】“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可以概括为:给定一些理想条件,单个家户和厂商在完全竟争经济中的最优化行为将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依照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出于利己的动机,用既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按既定价格支付购买商品的费用,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通过产品市场供求机制,消费者的支付变为企业的收入。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选择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以使得每一产量下的成本最低。同时,厂商必然使其产量处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厂商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生产。不仅如此,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是企业家支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润(或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们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上所作出的贡献。

上述描绘的市场机制运行结果可以通过所有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在所有市场上同时达到,即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一般均衡状态下,在不减少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其他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从而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首先,从消费者消费最终产品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可以按市场价格选择任意的商品和劳务。如果消费者只消费一种商品,其对于该商品的购买量取决于他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估价:如果估价超过价格,他就会购买; 否则,他就不会购买。这样,当每个消费者达到均衡时,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他们所消费的数量都是他们愿意持有的数量,任何数量的变动都不会使其中一个消费者得到好处。

其次,从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生产最终产品来看。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必须选择最小成本的生产技术,以最合理的比例组织生产要素投入,从长期来看,厂商提供的产出倾向于使得技术最优、成本最低。市场机制在生产方面的效率不仅在于企业合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而且表现在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配置。如果企业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企业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恰好使得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只要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超过该要素的价格,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