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社会学系647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科层制
【答案】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下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 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2. 社会制度(社会设置)
【答案】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①社会价值观; ②社会规范体系:③权威与地位结构; 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3.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4. 人口老龄化
【答案】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5.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十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
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6. 社会性别
【答案】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 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7. 文化震惊
【答案】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8.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中国目前性别角色变迁趋势的认识。这种变化有什么社会影响?
【答案】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是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它包括性别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内容。其中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力在人的幼年期尤其重要和明显,最初始于父母有意无意的性别角色期待,随后通过“差别对待”和“角色模式认伺”两种机制不断得以强化。
(1)中国目前性别角色变迁的趋势
①“男主女从”减弱和“内外不分”增强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小断提高,加速了家务劳动的电气化、社会化,使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参与社会生活,妇女要与男性一起平等地竞争,双方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
②家庭生活中“男性中心”出现位移
方性别角色已不再是划分家庭角色地位和分工的唯一标准。人们开始本着经济的原则注重双方的合力,以各自独有的长处来形成家庭的核心。
③从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向“双性角色”发展
以桑德拉贝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双性化”或日“男女兼性”的概念。“男女兼性”
是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
(2)性别角色变迁的社会影响
①男女平等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并参与社会生活,与男性一起平等地竞争,从事一些曾经由男性主导的岗位,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②家庭角色地位和分下的变化,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照顾家庭的职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妇女的负担;
③性别角色的变迁,使得妇女的权利意识增强,更多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④性别角色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观念,引起了新的社会思潮,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
10.什么是社会运行?
【答案】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
(1)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2)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11.比较研究组织现象的五个学科角度的异同。
【答案】(1)研究组织现象的五个学科角度的相同点
它们都是人们对组织现象的理论认识,是有关组织成因、性质、接哦故、功能、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概念、判断、推论的总称。
(2)研究组织现象的五个学科角度的差异性
主要是介入组织研究的学科在研究目的、视角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①管理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组织一一特别是工厂组织一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其组织现象进行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b. 基本认识。在管理学看来,组织作为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和工具,完全有可能帮助人们提高活动效率,实现各种组织目标。但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种确定的技术和方法。
c. 考察重点。在资源供给和制度安排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对组织构成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对组织运作流程进行妥善的安排等一系列问题。
②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组织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如何产生比传统的、分散的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的。
b. 基本认识。组织是资本与劳动力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管理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c. 考察重点。首先是怎样寻求一种最佳的资源配置力一式,其次是具体管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