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1国际新闻传播综合考试之新闻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辨析:新闻的指导险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

【答案】这种说法是科学合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1)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除了新闻事业以外,其他传播工具(如图书、戏剧等)也都有指导性。不同的传播工具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性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新闻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

(2)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要把指导性建立在新闻的特点之上,就必须从新闻业的特点和功能出发。新闻业以向社会提供信息作为生存的依据,新闻业最主要的社会使命是传播信息。因此,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要寓于信息传播之中。完整地说,指导性新闻既要真实地及时地传播大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指导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指导性新闻要具有新闻本身的特点,包括事实必须完全真实,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

②体现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地说明观点,令人信服。 ③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2. 简述中国新闻传媒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答案】(1)中国的新闻媒体除少数由各民主党派所办的报纸外,绝大多数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因此,中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是: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2)这一基本特性决定了我国新闻媒体的宗旨、格局、宏观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其基本特点是:

①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

②自觉地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③新闻媒体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新闻媒介要努力宣传党、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满足群众的需要; 同时,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支持新闻媒介。

④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党报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令以及传播信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⑤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公开承认的私营的新闻媒介和集体股份制的新闻媒介。

③新闻事业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在宣传报道上严格按党性原则进行; 而在经营上,各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3. 改革开放后,我国受众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中国当代的社会改革是围绕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同步展开的,即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旧有的、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在此总体变迁的框架之下,引发了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构成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主要有: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封闭、稳定,受众与外界联系少,外界变动对其切身利益影响也不大,这使得整个受众群体信息需求不旺。但随着向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过渡,整个社会处于较剧烈的变动期,每天都可能涌现出新的事物、新的现象。同时,开放社会中受众与外界的联络和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社会变革的深入和社会交往的增加,使外界环境变化与受众自身利益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就带动、引发了受众强烈的信息需求,使之急欲求新、求变,从而及时、准确了解外界最新变动。今天的中国受众,求知欲更强,敏感度更高,眼界更开阔,这给新闻媒介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计划经济体制,一切都由国家包办,政府握有唯一的决策权,是唯一的决策者,企业、公众当然也就缺乏旺盛的决策信息要求。但随着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决策权相应分散,政府、企业、家族成了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拥有各自的决策权,也就产生了对相应的决策参考信息的需求。决策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决策重要性增加,相应地,受众对于对决策富有参考价值的硬新闻和解释性、指导性信息的需求转旺。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当代中国变革反映到社会结构上就是从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化,一力一面,在旧的社会群体内部裂变产生新的阶层,如在传统的农民群体里,已分化出农业人口、农民工人、农民企业家等多个阶层; 另一方面,在传统社会群体外部,随着改革深入,又产生出许多新兴的阶层,如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家、外资企业雇员等,整个社会群体出现了多元和分化的趋向。这也带动了受众兴趣和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不同群体间,共同兴趣点减少,兴趣和信息要求分化,同时在各自不同的方向上,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要求,表现出不同的但却是强烈的信息欲求。

总之,受众是新闻传播的积极参与者,受众又是流动和富于变化的,媒介必须及时追踪、了解它们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向,才能不断适应、满足受众需求; 也只有赢得受众,媒介才能占有市场。

4.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答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素质:

(1)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

新闻工作是一个艰苦的工作,也是一个有风险的工作。新闻工作会造就一批而且也需要一批在社会上有名气的记者,但新闻工作也同样需要有更多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无名英雄。新闻工作的这一特点,就需要任何一位立志从事新闻工作或正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同志十分热爱党的新闻工作,需要有一种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党和人民利益而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

(2)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方针政策是搞好宣传报道的一个依据,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开展宣传工作。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休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但要在实践中去考察它执行的情况,而且还要从理论上去正确理解它、把握它,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宣传它。

(3)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

新闻事业必须真实地、迅速地反映现实的变动,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始终与实际、群众保持经常的联系。在新闻工作中,和实际保持联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蜻蜓点水”,关起门来想点子,凭着经验吹路子,跑到下面找例子.这种联系只是表面上的接触,并不叫“深入”。这是新闻、评论中平庸之作的致命伤。另一种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长年累月地深入下去,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了解现实的变动,反映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创造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意见、呼声。后者才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好作风。

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还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观,增强了对群众的感情,产生了真诚地为群众服务的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与读者共悲欢哀乐、甜酸苦辣,打成一片,真正成为群众的耳目喉舌。邹韬奋以他在《生活》周刊上的小言论出名,这个小言论最大的特色就是抓住了群众当时最关心的问题,而且以最通俗的群众语言像朋友谈心那样来写作。

(4)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

在目前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媒介急需一批学者型的或称专家型的记者、编辑。这批记者、编辑应有广博的知识,又在某一专业,如金融、经济、法律、农业、体育等领域有一定的造诣,成为里手行家。尤其在报纸的深度报道、电台的新闻透视等栏目中更需要这样的学者型记者、编辑。

(5)有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一名编辑、记者,不仅应该精通一行,而且应该样样都能拿得起来,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包括各种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调查报告等。新闻工作的实践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一专多能的记者、编辑来。

当传媒进入数字化时代,更需要有一专多能的记者编辑,而且一专多能有了新的内涵。数字化媒体是多媒体的融合。所以,一名记者不但要有采、写、编、评的能力,而且文字编写、视频、音频、照片拍摄都能拿得起,还要能出镜,在现场播报新闻。这是一种全能型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