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新疆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之人文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空间结构

【答案】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其中每一空间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特征产生深刻影响。此外,只有空间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治空间结构,这些要素才能发挥其现实的影响作用。

2. 第四产业

【答案】第四产业是指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卫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产业,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各行业为主体的IT 业。第四产业技术新,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形态、劳动形式均不同,主要反应人类的脑力劳动,生产无形的信息产品,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

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答案】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

4. 人地关系或然论

【答案】人地关系或然论是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一种人地关系论,也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该观点不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5. 行为地理学

【答案】行为地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6. 持续农业

【答案】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持续农业的目标一是要增加食物生产,注意食物安全; 一是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 三是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7. 第五产业

【答案】第五产业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①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 ②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 ③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演、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8. 可能论

【答案】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小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该思想是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于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 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二、简答题

9. 种族划分依据

【答案】种族的划分不是对人群社会、文化性质的划分,而是对人类体质的一种划分,是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廓、身高等人体表面的一些特征,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

(1)毛发

亚洲人一般为直发; 欧洲人常见的是波状发; 非洲人为羊毛卷发。毛发的中间过渡形态多为混血种族。

(2)肤色

人的肤色深浅与皮下色素细胞的多少有关,色素细胞分布愈密,人的肤色就会愈深。经过观察统计,不同肤色人种色素细胞的数目是不同的。白肤色的色素细胞约为1000个/mm以下,黑肤色的则在14000个/mm以上。

(3)身高

人们的身高也存在差异,虽然也与营养条件有关,但也受到遗传因素的严重影响。

(4)头颅形状

目前,考古学家认为头颅的比例(头盖骨的长和宽比例)是识别种族的重要标志。

(5)鼻型

以鼻梁之狭、宽或高、中、低划分种族。以鼻翼之广狭与鼻长度相比,白种人狭鼻,黄种人中鼻,黑种人宽鼻。

(6)血型

由于每个人只有一种血型,不同种族血型也有不同。

(7)指纹

亚洲人多斗型、黑种人多弓形、欧洲人多箕形。

10.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案】(1)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一般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及思想道德素质。

(2)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生产方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因素,教育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中心环节,优生是改善人口遗传素质的重要因素。教育在增长智慧、增强创造力和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生学是关于改良人的遗传素质,产生优秀后代的科学,对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②人口素质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对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刺激和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为人口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③提高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人口素质的提高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此外,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11.民族宗教主要有那些? 分析它们对地区或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目前世界民族宗教主要有:

(1)犹太教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摩西是犹太教的创始人,基本教义为严奉一神。信奉《圣经》经典化旧约。在犹太教中,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及主持宗教仪式者一一拉比(老师); 宗教活动中心一

,该日不下作,不举火煮饭,专门敬拜上帝。在饮食方面,一会堂。按教规,星期六为“安息日”

水中无鳞无翅的动物不吃,地上爬的不吃。

(2)印度教

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人数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是民族宗教中人口最多的宗教。印度教的主要教义仍沿袭婆罗门教的种性制度和因果轮回说。人们能按“法”生活,死后灵魂可以转生为高级种性,反之,则转为低级种性,现实不平等,是由前生注定而不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