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853地理学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假整合

【答案】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发生上升运动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2. 腐殖质化过程

【答案】腐殖质化过程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②第_阶段为合成阶段,即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3. 日地距离

8【答案】日地距离是指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距离太阳约1.5×l0km ,这样的距离不

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4. 水位

【答案】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水位变化,如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造成河床下降或上升。

5. 锋

【答案】锋是指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不同气团之间的温度和湿度有相当大的差别,且这种差别可以扩展到整个对流层,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称为锋面。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6. 生态因子

【答案】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

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兀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小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7. 褶皱构造

【答案】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此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中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规模差别很大。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褶皱的产状、形态、类型、成因等特点,对查明区域构造、工程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8. 火山

【答案】火山是指由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它是一个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弯状喷出物围绕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按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类型。火山喷出口是一条由地球上地幔或岩石圈到地表的管道,大部分物质堆积在火山口附近,有些被大气携带到高处而扩散到几百或几千公里外的地方。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的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但火山地质、火山地形及后火山作用的地热和温泉,肥沃的火山土壤,也会给人们带来诸多益处。

9. 洋流

【答案】洋流是海水因热辐射、蒸发、降水、冷缩等而形成密度不同的水团,再加上风应力、地转偏向力、引潮力等作用而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它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则称为暖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则称为寒流,一般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暖寒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此外,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会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10.土地评价

【答案】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之后,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属性做质量鉴定,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土地的价值。

11.经济环境

【答案】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12.喀斯特作用

【答案】喀斯特作用是指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碳酸盐类岩石主要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二、简答题

13.简述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特点。

【答案】(1)土壤分类的定义:

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聚合土体发生发育、土壤系统发育演替规律的基础上,件、形成过程等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土壤进行区分和归纳的方法。

(2)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特点:

中国现行土壤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类、土属、土种和变种7级。这样的土壤分类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土壤种类繁多、根据土壤的基本性质、形成条其中有土纲、亚纲、土类、亚土壤成分复杂的特色,提出了人为土纲,也体现了面向世界向世界分类方法学习的特点。

14.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它如何影响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

【答案】(1)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属于前者,包括静水湖泊生态系统和流水湖泊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大多数面积较小,边界明确,深度小,水中光照条件较好。生产者除浮游藻类外,还有丰富的根生高等植物。

①在流水生态系统中,它通过复杂的水系网络和强烈的输入与输出不仅把各个陆地生态系统乃至海洋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丰富的水源,并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联为一体。

②在静水生态系统中,由湖泊边缘往中心,水深增加,形成两个生态系统特点不同的亚系统。

a. 沿岸带水层较浅,光照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生物种类多,生产者以根生高等植物为主。食物资源充足,消费者动物丰富,种类较多。由于该带水深和光照条件不同,常形成同心环状排列的生物群落带或更小的生态系统。

b. 由沿岸带向内,水面开阔,深度加大,水质清澈,生产者为浮游藻类,生活于光照条件较好的湖水上层。

(2)海洋生态系统不仅有各种浮游藻类也有大量的动物门类,他们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海洋由于各部分深度、光照、盐分和生物种群组成不同,可划分为海岸带、浅海带和远洋带等。

①海岸带光照充足,含盐量、水温和底部地形变化很大,河流带来的有机物质丰富,生物成分复杂,同时还包括生产力很高的次级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