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表象
【答案】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同时,表象也促进了问题解决。
2. 情操
【答案】情操指较复杂的带有理性的深沉情感,是构成个人价值观和品行的重要因素。可分为理智情操、美的情操、道德情操、宗教情操和自我情操等。美国心理学家R.B. 卡特尔把情操看作个体习得的动力特质,属外能,并认为自我情操是人格的基本动力以及其他情操的基本统一结构。
3. 程序性记忆
【答案】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该类记忆需多次记忆方能获得,并且可无意识地被提取。
4. 神经元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指具有细长突起的细【答案】神经元亦称“神经细胞”
胞,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通过细胞突起,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官相接触。神经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神经元之间通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这种传递包括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5. 个体社会化
【答案】个体社会化指个体学习其生存的社会的文化、知识、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而适应该社会生活的过程。亦即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允色行为、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贯穿于个体毕生发展的全部过程之中,并受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等条件的制约。它是通过社会与个体之间持续不断的双向互动过程实现的。
6. 思维
【答案】思维是指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思维不
同于感知觉,但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
7. 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
【答案】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学习时对整个情境特征一起编码贮存的心理现象,即在学习时进
,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
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
8. 婴儿的分离焦虑
【答案】婴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分离焦虑几乎与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其产生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应付情境的能力以及依恋关系的性质等因素有关。英国学者鲍尔比1973年研究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反抗阶段; 失望阶段; 超脱阶段。
9. 陈述性记忆
【答案】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10.意识流
【答案】意识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任何一点都是一个统
,像溪流一样不断地流动变化。一体,一个完整的经验是一种连续不断、变化不定、斩不断的“流”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并不表现为一些割裂的片断和静止的状态,而是整体的经验和川流不息的历程。
二、简答题
11.简述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主要衣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理解和表征问题上的差异
专家总是纵观整个问题的背景和其中各成分间的关系,因而根据问题解决时所使用的原则或
方法来理解问题; 而新手却只看到孤立的问题本身或表面,如问题陈述中所使用的词汇和物件等。
(2)问题解决速度上的差异
由于专家记忆里储存着大量的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这使他们形成了众多自动化的解题技巧,
,从而保证他们解题时快速、简便,甚至不用费神。对他们来讲,许多问题己经不成其为“问题”
不需再费力去寻找答案,因为答案已经是现成的、储存在记忆中的。而新手却需要思考一步、核对一步,步子很多。
(3)问题解决过程中侧重点的差异
面对不熟悉的问题,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家花费其中大量的时间来对问题进行质的
分析,而新手却匆匆选择一个方法,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去尝试它。专家能在具体操作前花很多时间进行周密的分析,这就保证了他的解题方向往往是正确的; 而新手却会不顾毫无进展的事实,而执拗地把一个方法坚持下去。
(4)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的差异
新手往往不会评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不顾答案是否合理就盲目地接受它,这正是缺乏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监控能力的表现。监控能力还表现在选择解题方法时能预期它怎样起作用、能意识到自己是否处于应试状态或是否理解了主题、在解题过程中能根据进展情况精细调节解题方法等。在这些方面,专家所具有的能力都是新手所无法达到的。
12.什么是学习风格? 如何针对学习风格加教育?
【答案】(1)学习风格的涵义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是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的不同偏好,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雨的偏爱。有些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可随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而有些则表现出持续一贯性。那些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通常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
(2)学习风格与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研究与了解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制定有效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①适应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
适应学习风格的教学首先必须全而分析学生的特点,了解小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这是进行适应学生学习风格教学的前提。然后,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对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最后,根据学习风格的类型和要素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扬长的策略。即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和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它能使学生学的更快、更多,但是却无法弥补学习方式或机能上的欠缺。
二是补短策略。即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匹配策略加以弥补。这种策略虽然在开始实施的时候学生会表现出学习速度慢、学得少,难以理解所学得内容,但它的特殊作用在于它能弥补学生学习方式或机能上得欠缺或不足。
②根据学习风格类型设计教学策略
在以班级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学习的个性结构和风格类型是不同的。了解学生学习风格的类型并揭示其学习特征,为我们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
③根据学习风格要素选择教学对策
学习风格是由学习者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为我们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提供了根本的依据。例如,对感觉通道要素有不同偏爱的学习者在学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根据这些特点就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