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61土地资源学与土地资源管理学之土地资源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土地资源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

【答案】进行土地资源类型需要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目前常用的土地资源类型分类方法主要有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生产潜力分类、基准地价分级、土地利用分类等形式。

(1)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土地对不同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适宜性程度将土地进行分类,它实际上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目标,也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可以有很多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宜灌溉等; 一类是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按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类。定性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一般根据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的生产潜力分为若干顺序的类别,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为这种方法的代表; 定量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来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

(3)土地基准地价分级是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产值)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我国常见的土地经济分级方式为土地分等定级,包括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两种类型。

(4)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是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两级制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系统。我国于1984年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土地利用分为二级类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型改为46个

2. 什么是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试述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答案】(1)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是指土地类型分布不仅表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在一个区域内也显示一定的分布特点,表现为一定的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2)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对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对区域土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促进土地类型分类工作的深入,也能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布局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依据。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对大农业生产布局有重要意义。

3. 土地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 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式

土地人口承载力具体的计算方式基本上可分两种:

①按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计算。

②按每人每天需多少卡的热和多少克的蛋白质,按不同年龄、不同劳动强度与不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个“平均人”,并将不同作物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与蛋白质量,并折算为相应的农业生态区内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两者相除即得单位面积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潜力。

(2)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的确定

投入水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善土地状况的基础性投入; 二是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常规生产性投入。根据相应的联合国的投入水平的分级指标来确定投入水平。

营养水平则根据当地居民的人均膳食热量和蛋白质等的数量和比值来确定。

4. 试述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并说明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它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当前的和潜在的适宜性分类,而且对可能选择的每一种土地用途都分别进行分类,如在一地区的某一地块,对农业、畜牧业或林业都适用,那么就要对这3种土地用途的每一种分别进行适宜性分类。

该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是一种解释性分类系统,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的土地适宜性分类,而且始终保持一定的结构,即具有相同的分类类目,每个类目在应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时,仍保持它在不同的分类范畴中的基本含义。该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

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2)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对上一级评定结果的补充解释。

联系:都是采用逐级评定的方式。采用逐级递降的方式对土地进行评定,下一级的评定结果是

区别:两者的评价目的不同,一个是对土地的利用潜力进行的评价,一个是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案对该方案使用下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的评价; 因此,在评价时,土地适宜性评价只需考虑该土地对特定土地利用用途的适宜性,而土地潜力评定需要考虑对所有可能的土地利用用途的适宜性。

5.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凋查?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其重点是按土地利用分类,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查清各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2)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等,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服务。

(3)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4)查清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以外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

6.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两类。

(1)自然因素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及生物多样性等条件

①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个方面。光照条件主要通过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影响农业及非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 与土地利用及其生产潜力关系较为密切的热量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 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地表水的丰缺状况,而且影响着地下水的成分、数量和分布等。

②地形地貌中的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 地质条件中的土壤资源是由岩石、矿物的风化物经成土过程发育而成,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

③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④土地资源中水休的类型、数量及质量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

⑤区域生物物种或生态系统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区域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