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0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
【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主要从以下几个力一面进行理解:
(1)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
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卞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3. 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案】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①从国际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程度继续加大。在应对危机和促进复苏的进程中,依托国际化生产、对外贸易和服务、资本跨境流动和技术创新,各国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新动力使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各国面临全球化新挑战使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多边贸易自由化陷入低潮的同时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全球治理难度加大; 由于资源短缺、外部需求减弱、世界经济转入低速增长,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大。
②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明显增强,更加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的任务艰巨,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只有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①秉持互利共赢的时代理念,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不断拓展经济发展外部空间和良好国际环境。
②实行多元平衡的战略。注重在扩大内需中扩大开放,实行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引资引技引智并行。
③坚持安全高效的原则。维护经济安全,最根本的是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在宏观调控上、在能源资源领域、在服务业开放领域、在“走出去”过程中、在产业发展上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扩大开放中高度重视国家的经济安全。
④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己经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国情和国际贸易组织规则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但总体来说,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体制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开
放型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要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改革行业商(协)会管理体制。在改革创新中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主要是培育产业综合竞争新优势,培育扩大开发深度和广度的新优势,培育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新优势,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新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4. 推进文化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战略举措。 ①一个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②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只有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2)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同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达到相互协调的更高境界;
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渗透在各个领域,与其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互为条件。
(3)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①文化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人民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 国家越富强,对国民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就越高;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必然要求全面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这是党和国家事业代代相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4)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
①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
②提升文化产业的比重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方向。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在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