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亲属语言
【答案】亲属语言是指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处于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下的,且使用者人同为不同语言的几种独立的语言。亲属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和对应关系。语系、语族、语支都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建立的,称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壮语、苗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2. 汉藏语系
【答案】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分出来的十大语系之一。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一般学者认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语、侗台、苗瑶和藏缅四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在结构类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 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而不像印欧语那样用词的内部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 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即量词。
二、简答题
3. 结合我国的语言生活,谈谈双语双方言现象和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答案】(1)双语双方言现象
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一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例如,我国主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兼用汉语的现象就属于双语现象。
双方言现象是指同一个民族间,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而形成的同时使用两种方言的现象。例如,我国各大方言区的人民兼用汉语和方言的现象就属于双方言现象。
不管是双语现象的产生还是双方言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地域相连的基础上。我国是多民族大国,语言资源十分丰富,但这种多语言共存的情况同时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人们交际时也许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随着社会发展、交流日增,各语言必会相互影响。就日前来说,随着普通
话的推广,很多方言被普通话化,普通话在带给人们交际便利的同时,也在同化各方言和民族语。
(2)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语言替换(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例如我国的回族是整体转用了汉族人的语言,而居住在海外的华侨或一些国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一般属于部分转用型,如云南通海地区的蒙古族转用了彝语,湖南桃源、常德的
维吾尔族转用了汉语。
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它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深度接触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不平衡接触是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而其他民族的聚居人口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语言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一般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4. 列举说明名词有几个语法范畴。
【答案】名词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三种。
(1)性
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也会在句法上与之相关的其他词上反映出来。名词具有的性范畴是词在入句前就确定的,如法语中的名词有性范畴,bol (碗)是阳性,pomme (苹果)是阴性。而冠词和形容词常常修饰名词,它们也会随着有关的名词而有性的变化,但只有进入句法结构中才能确定是阴性还是阳性,如une grande
amie (一位好朋友),这里amie 是阴性的,所以修饰它的冠词une 和形容词grande 也都是阴性的。
(2)数
许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范畴。数这个范畴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例如,英语和俄语中的名词都有单数和复数的变化。我国景颇语、侃语的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复数的区别。还有的语言有单数、双数、二数和复数。数范畴也会在句法中和名词相关的词中体现出来。例如,法语修饰名词的形容词和冠词会有相应的数的变化,很多语言中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会有相应的数的变化,这都体现出语法范畴和句法功能的密切关联。
(3)格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例如,
可见格直接体现出名词或代词在句中的句法功能,有格的范畴的各种语言,格的数目有多有少。例如,英语的名词只有通格和所有格两个格,芬兰语有二十几个格。
5. 义素和义场
【答案】(1)义素和义场的区别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即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_又称为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是词的一种内部划分。
义场又称语义场,把不同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某些词义与另一些词义往往有某些
,是词与词之间的比较。 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义素表现出来)
(2)义素和义场的联系
义场是根据词语间相同的义素联接而成的,是以义素为角度进行划分的。
根据词义上共同的义素把词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类,这就是词义的聚合,分出来的类就是语义场。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有共同的义素,表明它们同属一个语义场:又有一些不同的义素,表明词义彼此之间的区别。
三、论述题
6. 以你熟悉的汉语方言、普通话和外语为例,谈谈你对语言接触的认识。
【答案】不同的社会有了接触,各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也就随之而有接触。社会接触有接触方式的不同,有接触深度的不同,与之相应,语言的接触也就有各种不同的结果,根据接触的不同结果我们把语言接触分为不同的类型:
(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如果不同的社会或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在地域卜比邻而居、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即各个民族都至少有部分人日相对聚居,且各民族在人数上、文化上差距不是很大,则他们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个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相互感
,但染而趋同。其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系统感染)
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被称为“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 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之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上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惟一的胜利者。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即“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通用书面语(或称“官方语言”、“通语”)和文字学习、政令制定与发布、外交等政治文化活动相联系,具有高于地方土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分化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充分发展之后,通用的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一方一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在方一言或民族语言中形成外来的文读层次是另一种常见的可能。
(5)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一一“洋径浜”和混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