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家庭生命周期

【答案】家庭生命周期,亦称家庭生活历程,是指家庭自成立之日(夫妻缔结婚姻关系)起,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并分裂出新的家庭,原家庭消亡的全过程。在家庭生命运行之中,家庭成员完成人生任务,家庭得到延续,母家庭孕育了子家庭。

2. 专业成长

【答案】专业成长是指两方面:一是指由于社会发展变化,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认识案主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理论、服务案主的技巧与价值也不断发展; 二是指社会工作者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追求知、觉、行三方面的整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促进专业自我的成长。

3. 老年社会工作

【答案】老年社会工作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

(1)狭义的老年社会工作,又称专业老年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充分协助老年人解决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使老年人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专业老年社会工作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2)广义的老年社会工作,又称为老年人服务或老年人福利,泛指社会上一切有利于增进老年人适宜生活的社会服务活动。

4. 过程目标

【答案】社区工作的过程目标是指促进社区人士的一般能力,包括建立社区不同群体的合作关系,发掘及培养社区领袖参与社区事务,加强公民对事务的了解,增强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心和技巧等。

5. 社区矫正

【答案】社区矫正是指社区刑罚执行活动,与监禁刑罚相对。社区矫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社区矫正强调对非监禁者执行的活动; 对象是罪犯; 场地是非监禁机构的社区; 管理者是专门的国家机关; 时间是刑事判决、裁定、决定确定且生效的期限; 目的是矫正服刑罪犯的犯罪心理、意识、恶习性质是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广义的社区矫正,其工作队伍除专业矫正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这一执行主体之外,还包括社会志愿者、社区居民等辅助工作者。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帮助矫正对象改变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还要促进其完成再社会化。

6. 青少年社会工作

【答案】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以青少年为案主的社会工作。从过程角度去认识,则可以将青少年社会工作定义为: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兴趣倾向、特长嗜好、家庭背景以及智力等实际情况,予以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使其获得正常的发展与进步,并启发其个别的才能与志趣,使其发展至最大限度,以贡献于社会和国家。

二、简答题

7. 简述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

【答案】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

(1)接收制度

审判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看守所在法律文书生效后的7日内,将矫正对象的各类法律文书及其相关材料送达其长期固定居住地司法所,并责令矫正对象在法律文书生效后5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2)管理制度

公安机关要依法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管理,对不服从教育矫正的矫正对象及时采取训诫等措施,对脱逃监控的及时抓捕,对重新犯罪的及时处理,确保不脱管、漏管。

(3)教育制度

司法所要逐一对矫正对象进行分析,制定矫治个案。通过定期谈话、专家心理咨询、社会帮教和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工作。

(4)考核及奖罚制度

司法所要建立考核制度。对确有悔改和立功表现的分别给予表扬、物质奖励和减刑奖励; 对不服管理,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或违反社会公德造成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警告、治安处罚、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的处罚。表扬、物质奖励及警告由司法所提议,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批准; 减刑、收监、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由司法所提议,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报请原批准机关批准。

(5)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没有自谋职业能力的矫正对象提供培训机会并指导就业。矫正期在3个月以上的矫正对象,凡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经民政部门审核后,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现行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司法所负责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提供有关情况。

(6)解除制度

矫正期己满且未重新犯罪的,由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并予以宣告。

(7)档案管理制度

司法所要建立矫正对象档案,一人一档。按期解除社区矫正的,矫正档案由司法所保存(10

年),被收监执行或因重新犯罪被处理的,档案材料随之转执行部门。

(8)监护制度

司法所要与具有监护能力的矫正对象直系亲属或单位、居委会签订监护协议,督促其履行对矫正对象的监护职责。

(9)矫正组织的例会制度

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必须建立定期例会制度,研究解决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重大问题随时研究。

(10)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

各级矫正组织要定期对矫正工作人员及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矫正工作水平。

8. 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社会工作实习是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一环。因此,社会下作实习的目标就是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机构的功能,在实务工作情境中增进专业素质。社会工作者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专业自主与专业自我、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和应变与成长能力。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具体包括:

(1)整合课堂所学理论与实务工作,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实务工作能力

实习教学的本质是协助学生把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亦即通过实务工作,将理论具体地表现出来。实习的目标,着重在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转换到实务情景中去运用,分析和评估案主的需要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情况,将理论与实务整合起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体会如何在实务工作情景中运用理论,进而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实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在将理论与实务整合起来,否则就会出现只有理论而不会实践的工作者,或只会实践而无理论的工作者。

(2)发展专业自主能力

专业自主指的是一位在专业上独立自主的实务工作者,不仅要能有计划地安排工作和解决问题,而且要有其内在动机并以社会工作专业独特的思考与判断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专业自主能力的专业人员应该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与判断能力的、有弹性的、以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的建设性力式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者。

(3)增进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工作时所表现的自我态度、情绪和专业价值观。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不能只是盲目地去做,必须明白自己在做于}么,为子}一么这样做。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使用“自我”,控制自己不适当的感受、态度与偏好,从而保持客观性并表现出良好的专业角色素养。

(4)培养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

社会工作是一门“价值导向”的助人专业。社会工作的全部活动都反映出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哲学与社会理想,也是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对社会所作的承诺。每一位社会工作者的实务活动都必须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理想,遵从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守则。培养专业意识,树立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