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学与细胞生物学之细胞生物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答案】单位膜模型。 单位膜模型是于1959年提出的质膜结构模型。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显示暗-明-暗的三层结构,总厚度为7.5nm , 中间层为3.5nm ,内外两层各为2nm 。

暗层是蛋白质与脂质分子的头部形成,透明层是脂类分子的尾部,并建议将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

2. 微管相关蛋白(MAP )

【答案】微管相关蛋白(MAP )即微管结合蛋白,是指一些与微管密切联系,附着于微管多聚体上,参与微管装配并能增加微管稳定性的蛋白,包括

和树突的不同形态。

3. 核糖体VS 核小体

【答案】(1)核糖体

核糖体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由

的蛋白质构成,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没有膜包被的细胞器,其功能是按照mRNA 的信息将氨基酸高效精确地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核糖体按沉降系数分为两类,一类(70S )存在于细菌等原核生物中,另一类(80S )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

(2)核小体

核小体是由DNA 缠绕组蛋白构成的一级染色质结构,是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核小体包括200bp 左右的DNA 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两分子的子的组蛋白其中

4. 肌球蛋白

【答案】肌球蛋白

链,

具有

蛋白参与肌肉收缩活动。

5. 有丝分裂器

【答案】有丝分裂器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在中期细胞中包括两部分:①纺锤体,是由对称的微管束组成的形似橄榄球的结构,在细胞的赤道板被染色体一分为二;②星体,在纺锤体的两端各有一个,为一簇呈放射状的微管。

蛋白等。微管相关蛋白多分布于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中,一般认为与骨架纤维间的连接有关,可能决定了轴突和两分子的以及一分稳定核小体,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 相连。 是微丝的化学组成之一,有1杆部和2个头部,每个头部2条轻酶活性。头部具有肌动蛋白结合点,可与肌动蛋白结合,在粗肌丝中作为一种收缩

6. 合成期。 【答案】合成期指细胞周期中合成的时期,也称S 期。核内的几乎都在这一

的量倍増。在S 期中,由各条染色体(或染色体的不同部分)所进行的时期合成,使核内

合成是有快有慢的。另外新的组蛋白也在S 期合成。

7. 组合调控

【答案】

组合调控是有限的少量调控蛋白启动为数众多的特异细胞类型的分化的调控机制。即每种类型的细胞分化是由多种调控蛋白共同调节完成的。

8.

【答案】(1)liposome 的中文名称是脂质体,是指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脂双层膜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主要成分是磷脂。脂质体是研究膜脂与膜蛋白的极好实验材料,也是外源遗传物质转入受体细胞的一种人工载体,其可以裹入DNA 用以基因转移。脂质体被摄入细胞的机制包括内吞作用、融合作用和交换作用。

(2)lysosome 的中文名称是溶酶体,是指动物细胞中一种单层膜、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溶酶体消化作用的途径包括内吞作用、吞噬作用、自噬作用。

二者的关系:摄入细胞质内的完整脂质体可通过与受体细胞质中的溶酶体结合,逐步被降解使内容物放出。

二、简答题

9. 细胞核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史上有何意义?

【答案】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有无完整的细胞核。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分散在胞质巾,没有核膜围绕,其录出的复制、转录、蛋白质翻译都在同一区室内进行。而复制、转录在核内进行,转转录和蛋白质合成,互不干扰;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被核膜包围于核内. 使胞质与核质分开. 其被运到胞质中合成蛋白质,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

这是细胞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因此,细胞核的出现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10.微管和微丝这两种细胞骨架系统在细胞中都有一个巨大的蛋白库,但中间纤维系统却只有很少的游离的组分,这是为什么?

【答案】微管和微丝在细胞中都有一个巨大的蛋白库,但中间纤维系统却只有很少的游离的组分,这主要与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在组装和存在方式上的差异有关。

(1)微管和微丝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停地组装和去组装,所以在细胞中含有一个巨大的蛋白库。

(2)不同来源的组织细胞表达不同的中间纤维类型,通常在各自的细胞内形成同源多聚体,中间纤维在合适的缓冲体系中能自我组装,而且组装过程中不需要ATP 或GTP 提供能量。中间

纤维的组装首先由两个单体的杆状区以平行排列的方式形成双股螺旋的二聚体,然后两个二聚体以反向平行和半分子交错的形式组装成四聚体。四聚体是细胞质中中间纤维组装的最小结构单位,对四聚体而言,没有极性。细胞内的新的中间纤维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插入到原有的纤维中去,因此在细胞中不需要有大量的游离组分。

11.癌细胞为什么不受机体的约束而恶性增殖?

【答案】癌细胞不受机体的约束而恶性增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癌细胞表面出现与诱发癌肿瘤相关的胚胎抗原,有时出现去遮盖表面抗原等,还有癌细胞的鞘糖脂常有改变,这导致癌瘤相关抗原的出现,这可能与癌细胞的生长失控有关。正常细胞内存在的原癌基因受致癌因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而被激活变成癌基因,这是外因、内因与癌基因活动相关的结果。癌基因的表达产生质和量上异常的癌蛋白,这些癌蛋白可以是细胞生长因子,也可以是生长因子受体,这些癌细胞不受细胞增殖的调控而无限増殖,引起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致瘸。

12.简要说明进行细胞拆合所使用的方法。

【答案】细胞拆合技术是把细胞核与细胞质分离开来,然后把不同来源的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配合,形成核质杂交细胞。又可分为细胞核质分离技术和细胞核质重组技术。

方法包括:(1)物理法,采用机械法或UV 法。机械法指用显微操作仪吸出细胞核,移入到新的去核细胞中的方法;UV 法指紫外线照射去除细胞核的活性,再移入新的细胞核。(2)化学法。细胞松弛素B 处理诱发细胞向外排核,形成胞质体及微核体,将不同的胞质体和核体重新融合形成新的杂交细胞。

13.活性染色质在生化上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活性染色质在生化上主要有以下特征:

(1)活性染色质很少有组蛋白

(3)核小体组蛋白

(4)核小体组蛋白

(5)非组蛋白

14.简述与其结合; (2)非活性染色质比较,组蛋白乙酰化程度高; 很少被磷酸化; 在许多物种很少有变异形式; 和只存在于活性染色质中。 的作用机制。 是一种自由基性质的气体,具脂溶性,可快速扩散通过细胞膜,到达邻近靶细胞

的生成细胞。以精氨酸为底物,在一氧化氮合酶

和瓜氨酸。

扩散进入靶细胞与靶蛋白结

合成增多

,为电子供体,等量生成

的激活是

【答案】发挥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是的作用下,以还原型辅酶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

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合,与鸟苷酸环化酶活性中心的铁离子结合,改变酶的构象,导致酶活性增强和

作为新的信使分子介导蛋白质的磷酸化等过程,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