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2.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3.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4. 客体
【答案】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与主体存在着关系的一切是为客体。客体是与主体存在着关系的全部。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处于客体的事物,当作为某一具体事物本身的时候,就成了事物主体,其它与之处于关系的物,就变成了客体。处于主体的事物,作为其它事物的关系面出现的时候,就成了客体主客休的关系存在,人们是为了呈现事物。呈现事物,得自于人们对事物的描述,人们在描述某一事物时,在印象里就有了事物的形态,而衬托出这个事物形态的,是形态里的区别,事物相互的影响证明了事物形态区别的存在,存在的形态区别又体现出了具体的事物。存在的形态区别的一切事物,就是存在的客体,印象里的事物的形态就是存在着的主体。
5. 必然王国
【答案】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 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无能为力的状态。即对自然规律的无知,因而受自然规律的束缚; 同时由于对社会规律一无所知,以及私有制的狭隘性,人们又受自己创造的社会力量的束缚。
“必然王国”更深一层的含义在于,在社会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不合理状况,即人类主体在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受外在客观力量(必然性)奴役的物役性现象,是在人类发展中将要被超越的历史现象。在这一层含义上,“必然王国”是指资本主义以及此前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即由物役性的自然必然性和经济必然性支配的人类历史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真正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中,人类主体实际上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们历史地处在被外部客观力量强制性支配的“必然王国”中。
二、简答题
6.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间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③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是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2)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
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付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7. 简述社会进步及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答案】作为哲学范畴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它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地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原因包括: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但如果从社会进步的“终极价值”来看,仅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进步即人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的。因此,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评价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或最高标准。
8. 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①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②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
③精神或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
④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9.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十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无论是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是思想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