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节方式。

【答案】货币当局对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主要有四种方式:

(1)供给型调整

所谓供给型调整,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失衡的货币供需进行调整时,以货币需求量作为参照系,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相应调整,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货币供需由失衡状态到均衡状态的调整。供给型调整的主要内容有:

①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若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其主要对策有:其一,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以直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 其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以紧缩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能力; 其三,减少基础货币供给量。

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对于货币供给量大于相应货币需求量的失衡到均衡的调整可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停止向客户发放新贷款; 其二,对己到期的贷款不再展期,坚决收回; 其三,将未到期的贷款提前收回。

③从政府财政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政府税收措施将一部分社会经济主体的存款转入政府财政在中央银行的金库存款,即将一部分现实的购买力转化为潜在的购买力,从而达到实质上紧缩货币供给量的效果。其中的主要措施有:其一,政府可减少对有关微观经济主体的财政拨款; 其二,可相应的增发政府债券,以直接减少社会各经济主体的货币持有量; 其三,在税收上,可增设新的税种、降低税基和提高税率等。

④从经济运行中的个人角度而言,可以通过个人收入资本化的途径来疏导流通偏多的货币供给量。

(2)需求型调整

需求型调整从需求方入手医治货币需求,从而填平货币供需失衡缺口,以实现货币供需均衡的日标。由于货币需求量是内在于经济系统运行的内生变量,因此对货币需求量的调整对策更多地在中央银行之外进行,主要包括:增加商品市场上的供给,由商品市场上的供给引导需求,并从而实现货币市场上对货币需求的增加。中央银行动用金银外汇储备,与此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从而达到扩大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大幅度地提高商品价格水平,通过货币需求量的增加来相应的吸收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实现货币供需均衡的调整。

(3)混合型调整

所谓混合型调整,实际上是供给型调整和需求型调整的有机结合。在货币失衡状态时,中央

银行同时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入手,既进行供给型调整,又开展需求型调整,以尽快收到货币供需均衡而又不致于给经济运行带来过人经济波动的效果。

(4)逆向型调整

所谓逆向型调整,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供需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并不是通过压缩货币供给量,而是增加货币供给量的途径来促进货币供需全面均衡。其具体内涵是:若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同时现实经济运行中又存在着尚未充分利用的生产要素,而且也存在着某些供不应求的短缺产品,社会经济运行对此需求量很大,而可供能力又相对有限,这样通过对这类产业的追加投资和发放贷款,以促进供给的增加,并以此来消化过多的货币供给,达到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

虽然这种逆向型调整不如供给型调整那么见效,而且在短期内还会扩大货币供需失衡的局势,但是只要中央银行在调整过程中把握时机,调控力度适度,便能成功地实现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

2. 远期和期货合约的区别。

【答案】(1)远期合约指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确定时间,按确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的合约。期货合约是指协议双方同意在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按约定的条件(包括价格、交割地点、交割方式)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协议。

(2)期货合约与远期合约的区别

①交易场所不同。期货须在指定的交易所公开交易,交易所提供基础设施、制定交易规则、发布交易信息、并对交易实施一线监管,使期货交易公开、高效、有序进行。远期为场外交易,没有集中交易地点,市场组织较为松散。

②合约标准化程度不同。金融期货合约是符合交易所规定的标准化合约,而远期合约对于交易商品的品质、数量、交割日期等均由交易双方自行决定,没有固定的规格和标准。

③价格决定方式不同。期货交易是通过公开竞价成交的,价格较为合理; 远期期货合约是交易双方协商定价的,价格的代表性、连续性、权威性较低。

④交易保证和结算方式不同。远期合约交易通常不缴纳保证金,合约到期后才结算差额。期货合约则不同,必须在交易前交纳合约金额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山清算公司进行逐日结算,如有损失且账面保证金低于维持水平时,必须及时补足。因此,期货交易的违约风险远低于远期交易。

⑤履约方式不同。结束金融期货头寸的方法通常由对冲、采用现金或现货交割、实行期货转现货交易,绝大多数期货合约是通过对冲的方式平仓了结; 远期合约由于是非标准化的,转让相当困难,并要征得对方同意,因此绝大多数远期合约只能通过到期实物交割来履行。

⑥交易的参与者不同。远期合约的参与者大多是专业化生产商、贸易商和金融机构,而期货交易更具有大众意义,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较高。

3. 什么是动态不一致? 简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遵循单一规则的重要性。

【答案】(1)动态不一致是指一项起初适合于今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不再适合于明天。

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又称为货币政策时间上的不连贯性,是指一个货币政策在制定时对政府而言是最优的,但在执行阶段往往不是最优的,当私人部门相信政府会实施这一政策时,政府就会没有积极性去真正实施这一政策,即政策制定者最终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

(2)动态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目标多样化,政府往往面临通货膨胀目标和失业率目标之间的两难选择。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之间在短期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政府宣布要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公众又相信政府会将通货膨胀率降下来的时候,较低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反映到工资和物价合同中,使物价和通货膨胀相应地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自我实现原理。但这时政府又会反悔,转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产生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同时降低失业率。

当政府更关心失业问题时,它往往会牺牲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标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就业,从而违背其最初的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承诺。由于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政府有违背降低通货膨胀的承诺而扩张货币政策的潜在动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降低公众的实际收入,理性的公众因为了解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对政府降低通货膨胀的信任总是有限的。在公众不信任的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降不下来,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不能增加就业,反而会使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由此可见,政府要想实现其承诺可信,只通过口头承诺是建立不起来货币政策的信誉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设计出捆住政府进行货币扩张的“手脚”一一单一货币规则,从而克服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即让货币政策在时间上有连贯性,最终使货币政策制定者获得信誉。

4. 简述国债的分类。

【答案】(1)以发行区域为标准,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内债指国家在本国的借款和发行的债券。外债指国家向其他国家政府、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的借款和在国外发行的债券。

(2)以发行期限为标准,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

通常将一年期以下的称为短期国债,十年期以上的称为长期国债,期限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期国债。

(3)以国债发行的性质为标准,可分为自愿国债和强制国债

自愿国债是指居民和团体自愿认购的国债,能够自由买卖、自由转让. 其发行量取决于债息水平、银行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强制国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利用行政的强制手段,强迫居民或团体购买的国债。这种国债一般是在国家财政发生特别困难而社会各界又对认购自愿国债不积极甚至采取抵制态度时采取的方式。

(4)以国债的流动性为标准,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一般说来,自由转让是国债的基本属性,国家债券理应是可以进入证券市场自由买卖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