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干预措施中饮食结构的改变主要采用() 热量控制。 饮食习惯。 饮食日记。 膳食平衡。 控制饮食。
1988年1月上海曾暴发一起因生吃鱼、贝类食物引起的甲肝大流行,后经各级部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得以控制。下列不是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的是() A.不食者不发病。 B.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 C.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 D.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 E.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
患者男,48岁。因吞咽哽噎感半年来院就诊,目前仅能进半流质食物。查体:稍消瘦,锁骨上未扪及肿大淋巴结。食管吞钡X线片示食管中下段4cm长之局限性管壁僵硬,黏膜部分中断,钡剂尚能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应是() A.胸部CT。 胸部MRI。 食管镜检查及组织活检。 胸腔镜检查。 纵隔镜检查。
下列哪项不属于认知综合功能()。 定向力。 觉醒水平。 注意力。 认识力。 姿势控制。
男性,37岁,车祸后致创伤性休克,胸部闭合型损伤,双侧多发肋骨骨折,双侧血气胸,双肺挫伤入院。无腹部损伤,既往无消化系统疾病史。入院后经扩容抗休克,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呼吸困难缓解。如对患者行乳果糖/甘露醇(L/M)探针比值测定,下列何项正确() A.乳果糖主要通过上皮细胞胞膜上的水溶性微孔而被吸收。 B.甘露醇主要是通过穿细胞途径而被吸收。 C.两者受胃肠蠕动、肾排空等影响相似,故L/M用以反映肠黏膜通透性更准确。 D.乳果糖和甘露醇在体内代谢后由尿中排泄。 E.L/M比值减小提示肠黏膜通透性增高。
患者,女,36岁,昨晚突发下腹部胀痛,伴有尿频,轻微尿痛,无肉眼血尿,常规剂量单一抗生素治疗后第3天左侧腰痛明显,发热39.6℃,CT示双侧肾脏增大,肾筋膜增厚,轮廓不清,平扫内部密度不清,增强后肾实质强化减弱,内部可见不强化区,首先考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