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620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存在生物圈是地球地理环境的一大特征,生物在地理环境中起着什么作用?

【答案】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植物从环境中吸取水分、养分,在太阳的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被各级动物食用,同时,植物的秸秆、动物死后被微生物分解,最后又回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即生物循环。生物循环可以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3)参与水循环,改变陆地水成分

(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

(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

2. 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哪些?

【答案】(1)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

①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区别造就了陆地与海底地貌的差异。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不同高度地貌特征因而表现出垂直分异。

②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③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小相同。

④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植物根系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细到粗,致使岩石裂隙扩大以至崩裂,即根劈作用,是植物导致岩石机械风化

的典型例子。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①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②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修堤筑坝约束河流或迫使其改道,从而改变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3. 什么是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

【答案】(1)地带性分异是指地理要素随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变化的分布形式。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②由宇宙一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井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④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指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受非地带性因素(例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影响,出现的一些非地带性现象。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⑤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4. 土壤盐碱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答案】(1)土壤盐碱化过程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渍化。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做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再分配从而使盐类在积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集聚起来。

(2)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①气候条件

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类易于在地表集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盆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反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②地形条件

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也就与

盐分的集聚和移动有密切的联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运动在低洼地带集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排水不畅的平原区。从小地形看,土壤积盐情况正好与大地形相反,盐分往往集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③土壤质地和地下水

质地粗细可影响毛管水运动的高度与速度,地下水影响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④河水与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是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5. 板块边界类型及特征。

【答案】(1)板块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浮在地幔软流圈上做漂移运动,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

(2)板块边界分类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各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则是活动的,因而板块构造的主要表现是在其边界上,板块的边界是最活动的地带,且不同的边界,有不同性质的相对运动形式。已知板块的边界有只类四型:

①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如大西洋海岭中脊、太平洋中隆等;在大陆上为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等。

两侧板块在分离型(张性)边界受到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随着板块的分离而拉开,地幔物质沿着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此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

②汇聚型(挤压)板块边界

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a. 俯冲型边界

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置。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向下形成深海沟,如环太平洋有许多深海沟,为太平洋板扳块与亚洲板块及美洲板块的边界线。大陆板块由于密度小、位置高,仰冲向上,并被挤压抬升成高峻的山脉,如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一安第斯山系(又称山弧一海沟系),亚洲东部的东亚岛弧(又称岛弧一海沟系)。俯冲型板块边界为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强烈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变质带。

b. 碰撞型边界

又称山弧一地缝合线型,为大洋闭合后两个大陆块体聚合碰撞、互相推挤,形成规模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