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34城市学综合基础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德尔菲技术
【答案】德尔菲技术是在二战后由兰德公司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获得、交换和发展关于未来事件的灵通信息的直觉预测程序,其过程是“利用一系列简明扼要的问卷和对所获得意见的有控制的反馈,从而取得一组专家的最可靠的统一意见”。德尔菲法的本质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通过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以取得一致的意见,达到预测的目的。德尔菲法的应用强调五个基本原则:①匿名性; ②循环反复; ③有控制的反馈; ④统计性的小组答案:汤专家共识。
2. 全面理性模式
【答案】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是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很难确定是谁提出了这一模式,但是在经济学、管理科学、政治学及行政学等学科中可以发现这一模式的广泛使用。这一模式意味着决策者能完全客观而合乎逻辑地看问题,他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在决策过程中,他的所有行动,不断地使他选择有效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3. 洛仑兹曲线
【答案】洛伦兹曲线由统计学家M.O. 洛伦兹提出,是指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洛伦兹曲线是用一个正方-形图来表示的,其中横轴表示全国家庭或个人依所得由低到高分成几个等级的累积分数; 纵轴表示所得分配累积百分数。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它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而得到广泛应用。
4. 元问题
【答案】元问题是指所有一级问题构成的_级问题,也即问题的问题,比普通问题更进一层,通常涉及本体论和知识论,要在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层次上谈及,脱离这个学科具体的表面条件和限制,挖掘普遍性的、绝对性的根基问题。
5. 混合扫描模式
【答案】混合扫描模式由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A ·埃泽奥尼提出。他的模式试图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埃泽奥尼宣称混合扫描理论把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两方面都考虑到了,在一些场合,全面理性模式是合适的; 而在另一此场合,渐进模式是合适的。一言以蔽之,混合扫描理论是渐进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6. 公共政策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其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小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3)公共政策表现为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7. 最优化模式
【答案】最优化模式又称规范最优模式,是德洛尔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式。德洛尔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吸收这两种模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最优模式。他认为,全面理性或综合理性模式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而渐进主义模式虽然更贴近实际,更适应于人类的本性和理论上更成熟,但是它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德洛尔将最优化模式的分析过程分为3个阶段18个步骤。
8. 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片·德洛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是公共政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标志。
9. 公共选择
【答案】公共选择理论义称新政治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政治行为与过程的一个跨经济学、政治学的新领域。公共选择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其代表人物包括布坎南、约瑟夫. 阿罗等。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公共选择理论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性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2)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
(3)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制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
(4)公共选择理论试图从研究官僚和政客的角度上探索政府带来的影响,并且假设这些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私利采取行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增进自己的经济利益(如他们的个人福利)。
(5)公共选择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式(通常是博弈论和决策论)探索政治上的决策进行过程,以此揭露在政府体制下必然出现的效率低下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结论之一是主张在一个民主政体里,由于选民间有着理性的无知现象,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利益最终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公共选择理论因此经常被视为反政府管制的理论。
10.公共选择理论
【答案】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力一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由这一假定出发,公共选择理论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共政策及其过程的理论解释。根据这种途径,投票者更像是一个消费者; 压力团体可以看作政治消费者协会或有时作为合作者; 政党变成企业家——他们提出竟争的一揽子服务和税收的交换选票; 政治宣传等于商业广告; 政府机构就是公共公司一一它们依靠动员和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以掩盖成本。
二、简答题
11.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哪些?
【答案】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日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1)政策终结的障碍
政策终结并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束过程,而是一种需要采取行动的过程。由于政策终结涉及一系列的人员、机构和制度等复杂因素,因此,政策终结会碰到许多困难或障碍。
①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这种心理上的抵触往往在政策面临终结时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对政策终结存在抵触心理的主要有三种人:
a. 政策受益者。政策受益者不愿意既得利益受到损失。
b. 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者不愿意承认他们制定的致策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更不愿意承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c. 政策执行者。政策执行者不愿意看到政策被终止。
这三类人的心态,往往成为政策终结的首要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又使人们在解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