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市培养单位中丹学院835自然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温带草原

【答案】温带草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分布于内陆干旱到半湿润区,主要山欧亚大陆草原、北美洲草原和南美洲草原等,具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降水量约250-500mm ,多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较大。

2. 太阳日

【答案】太阳日是指以太阳为标准,地球上同一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时间。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 。

3. 熔岩地貌

【答案】熔岩地貌是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形成的各种地形,如熔岩丘、熔岩垅岗、熔岩盖、熔岩隧道和熔岩堰塞湖。熔岩地貌的表现形式主要熔岩隧道和熔岩堰塞湖:熔岩隧道是熔岩内部的窄长通道,熔岩表面冷却很快,当熔岩流还在流动时,熔岩外表已固结成壳,由于凝固的熔岩导热性非常小,熔岩流内部能长久地保持高温,使熔岩里未凝固的液体熔岩流到较低部位,于是在熔岩内形成空洞,成为熔岩隧道,熔岩隧道顶部崩坍后,熔岩表面就可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陷;熔岩堰塞湖是熔岩流到河谷内,阻塞河道使上游河谷积水成湖,如中国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

4. 承压水

【答案】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理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承压含水层的顶面承受静水压力是其基本特点,主要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

5. 限制因子

【答案】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

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6. 土壤圈

【答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是岩石圈顶部经过漫长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它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上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它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其平均厚度为5m ,面积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7. 寄生

【答案】寄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的生物关系。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但在动物中,寄生蠕虫特别重要,而昆虫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寄生有专性寄生的拟寄生物,

①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既能以宿主为营养来源也能自由活动;

②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8. 岩石圈

【答案】岩石圈是由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它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一一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岩石圈可分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一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6大板块。

9. 洋流

【答案】洋流是海水因热辐射、蒸发、降水、冷缩等而形成密度不同的水团,再加上风应力、地转偏向力、引潮力等作用而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它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则称为暖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则称为寒流,一般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暖寒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此外,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会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10.剥蚀作用

【答案】剥蚀作用是各种地质营力,如风化、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

在作用过程中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它使隆起的地表逐渐被夷平。剥蚀作用的速度,与该地气候、地形及地址有关,一般在炎热干旱的低地剥蚀作用最慢,而在寒冷潮湿有冰川的高地剥蚀作用最快。剥蚀作用总的效果是使地表物质不断被移走,地面逐步下降,直至外力作用消失或造成平地为止;接着剥蚀作用而出现的为沉积作用,结果是令地面物质增加。

11.羊背石和风棱石

【答案】风棱石是由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被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形成的典型风蚀地貌。依据棱的数目,风棱石可分别称为单棱石、三棱石、多棱石等。羊背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也叫“羊额石”

12.火山

【答案】火山是指由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它是一个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弯状喷出物围绕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按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类型。火山喷出口是一条由地球上地幔或岩石圈到地表的管道,大部分物质堆积在火山口附近,有些被大气携带到高处而扩散到几百或几千公里外的地方。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的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但火山地质、火山地形及后火山作用的地热和温泉,肥沃的火山土壤,也会给人们带来诸多益处。

二、简答题

1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试简述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仟务。

【答案】(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①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②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